在秦代的緊張與硝煙過后,漢代的巴蜀迎來了平和與穩(wěn)定。劉邦被項羽分封至蜀,然而,這次分封卻改變了中國歷史;漢政府通好“西南夷”,兩座重要的國家工廠車官城、錦官城先后入戶成都;漢代人出行,皆要用車,大大小小的車輛成為了漢代人的國家習慣;一本奇書《山海經(jīng)》在漢代成為了漢代人的精神殿堂,漢代人據(jù)此雕刻出諸多畫像磚,表達了對另一個世界的想象。
何時有了錦官城
根據(jù)迄今為止的史料,歷史學家并不能確定錦官城落戶成都的確切時間,與車官城一樣,它的年代,是個千古謎團,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這個問題似乎也未能引起歷代史學家的足夠重視。晉代常璩《華陽國志》記載說:“夷里橋南岸道……西城,故錦官也……命曰錦里”。常璩的記載,并未涉及錦官城的建立年代。東漢李膺在《益州記》中則云:“錦城在益州南笮橋東,流江南岸,昔蜀時故錦官處也。號錦里,城墉猶在?!?/p>
李膺這里說的蜀,便是蜀漢,言下之意,錦官城是蜀漢時才在成都興建的。這個觀點并不為近代史學家所認可,他們認為,常璩未提及蜀漢,而錦官城的年代又不會晚于蜀漢,應該是兩漢年間落戶成都的?!稘h書?張騫傳》記載,張騫在大夏國,曾見到過商賈販賣蜀布、蜀錦;按照漢朝制度,除了奴婢、罪犯、商賈外,時人都可以穿戴錦衣、披掛絲綢,錦與漢朝人的關系頗為密切,而這正是修建錦官城的前提。大漢王朝在成都修建錦官城,作為國家的紡織工廠,一來是想對蜀地的織錦業(yè)進行合理控制;二來蜀錦意味著財富,這個算盤,大漢王朝是不會不算計的。
錦官城的選址頗有意思,城址終選在笮橋南岸,笮橋是南河上的七星橋之一,大約在今天西較場錦江南岸。選址在此,關鍵是此處江水不同尋常,蜀錦織成后須在江中漂練,漂練的目的,是達到脫膠與漂白的效果,使其更具光澤,這道工序,便是左思《蜀都賦》記載的“貝錦斐成,濯色江波”。工匠們發(fā)現(xiàn),在流江(今南河)里漂練的蜀錦紋路分明,色彩鮮艷,勝于初成,在其他江水漂練的蜀錦則差得多。于是,漢代成都人便將這里稱為“錦里”,把流江經(jīng)過成都的這一段稱為濯錦江。
既稱為錦官城,可想而知,大漢王朝在成都專門設立了一座“城中城”,將國家工廠安置其中。歷史上,大漢王朝還建立過一座車官城,城不大,周圍卻有四座軍營層層設防,戒備極其森嚴。錦官城雖無這等森嚴,從古至今卻仍然沒有一位史學家對其城內(nèi)結(jié)構有過記載,由此看來,這里在漢代應該也是一處國家機密。顯然,大漢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