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錦起于戰(zhàn)國,興于西漢,盛于唐宋。到唐代,蜀錦已通過海運外銷日本,通過“絲綢之路”遠銷西方各國。1908年蜀錦在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榮獲金獎,1917年在南亞博覽會上奪得國際金獎,1937年在美國萬國博覽會上獲得“東方美人獎”。蜀錦有著厚重的文化內涵,被世人譽為“東方瑰寶神州一絕”。蜀錦是成都一張華麗的名片。2006年,蜀錦正式被批準為批非物質遺產。
中國之錦,成都獨稱妙
四川古稱蜀,《釋文》和《玉篇》里說“蜀”是“桑中蟲”亦即蠶蟲,故古蜀國有“蠶叢之國”之稱。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以成都為中心的古蜀國就以“布帛金銀”之豐饒而名聞于天下。史載,西漢年初成都地區(qū)絲織工匠在織帛(一種絲織物)技藝的基礎上發(fā)明了織錦?!板\”寓意美好,指用多彩絲線制成的多彩提花織物,因盛產于蜀,遂稱之為蜀錦。與南京云錦、蘇州宋錦、廣西壯錦齊名,為我國四大名錦,且位居四大名錦之首。
生花妙筆盛贊錦繡
早在西漢,揚雄在《蜀都賦》中就用“揮錦布繡,望芒兮無幅”的文句,來盛贊蜀錦的柔滑質地和鮮艷的色彩。當時寓居成都的文學家司馬相如教人作賦的技巧時,亦用“織彩為文”的道理來啟發(fā)別人。他說:“合綦組以成文,列錦繡而為質,一經一緯,一宮一商,此賦之跡也”?!耙唤浺痪暋笔侵笀D案的交錯紋理,“一宮一商”比喻色彩協(xié)和如音樂的協(xié)調。
魏晉詩人左思在他的《蜀都賦》中贊嘆當時蜀人織錦的盛況:“圜阓(指街市)之里,伎巧之家,百室離房,機杼相和”,“貝錦斐成,濯色江波”,由此可以推想當年錦江兩岸織錦市場是多么繁榮興旺,織出的錦色澤和花紋是多么絢麗迷人。
唐代詩人劉禹錫在飽覽成都的美景后,懷著喜悅的心情,為后人白描了一幅鮮花、春風、彩霞、女郎的天上人間圖:
濯錦江邊兩岸花,
春風吹浪正淘沙。
女郎剪下鴛鴦錦,
將向中流匹晚霞。
唐人張何的《蜀江春日文君濯錦賦》對唐代蜀錦紋樣作了相當細致的描述:“布葉宜疏,安花巧密,寫庭葵而不欠,擬山鳥而能悉……言濯春流,嗚環(huán)乃出。于是,近深沉,傍清泚。朱顏始映,珍篋方啟。其始入也,疑芳樹映落澗中,少將安焉,若晴霞色照潭底……稍辨回鸞,全分舞鳳。戲蝶時繞,嬌鸚欲弄……青為禁柳,紅作宮花?!?/p>
張何的賦說,錦上疏葉密花,布局恰當,蝶飛鳳舞,栩栩如生,在濯于錦江中時,如芳樹映落澗中,晴霞色照潭底。青的好像“禁柳”,紅的好像“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