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后,威風鑼鼓有了很大發(fā)展,演奏人數(shù)增加到數(shù)十人甚至數(shù)百人,樂器配置仍是鑼多,鼓次之,鈸又次之,鐃少,大體為14、8、6、4之比例。演奏形式基本是鑼與鐃、鈸的相互交替,鼓從中起聯(lián)結作用。表演時,演奏隊伍列成方陣、圓陣或梅花陣等圖形,鼓手身挎扁鼓,兩只鼓槌頭上嵌紅綜,在擊鉸的空隙可使出“單挽花”、“雙挽花”、“交替挽花”和“拋鼓槌”的絕技。鑼手則緊握中間和兩頭均嵌有紅綜毛的木槌,繞槌或拋槌擊鑼。到高潮時,拍鈸者便將鈸舉過頭項,相擊后翻腕45度,再擊再翻腕,使鈸不停轉動。鈸碗后所飾紅、黃綢布不斷飄飛,與嵌紅纓的鑼槌、鼓槌緊相呼應,甚為壯觀。所穿服裝不追求細小裝飾,而注重大片色彩,以形成總體隊伍的塊狀組合。
1988年霍縣(今霍州市)300人的威風鑼鼓隊在北京為首屆全國農(nóng)民運動會開幕式進行了精彩表演。
1989年臨汾地區(qū)的威風鑼鼓隊在天安門廣場參加了國慶40周年文藝表演——中央電視臺組織的大型文藝節(jié)目《我愛你,中國》的拍攝。
1990年由410人組成的威風鑼鼓隊,在北京舉行的亞洲運動會開幕式上首先登場獻藝。它陣容宏偉,隊列整齊,成風凜凜,氣勢磅礴,展示了中華兒女頂天立地、威武雄壯、不屈不撓、英勇頑強的民族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