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龍,也稱“龍舞”“刷龍”“鬧龍燈”“玩龍燈”“龍燈會”。舞龍的用意,概括起來不外乎這么幾條:一為祈雨祈福,二為娛神娛己,三為彰顯力量,四為興丁。無論宮廷還是民間,自古都有舞龍的傳統(tǒng)。
舞獅八態(tài)
一、喜——獅子為了采青,不惜千辛萬苦,排除萬難,當(dāng)采得青時,喜形于色。(獅子找到食物時)
二、怒——獅子遇到物體阻擋或外物騷擾,便會憤怒,舞獅者須領(lǐng)會表達。(獅子過橋發(fā)現(xiàn)水中自己的倒影)
三、哀——獅子遇到困難,未能解決,便會顯露哀傷,如何表達,全靠舞獅者。(無力解決困難時流露悲傷情緒)
四、樂——獅子在樁上自由跳躍,落腳抓水盡顯快快樂樂神態(tài)。(在“樁”上玩耍、戲水的快樂情緒)
五、動——獅子好動,喜愛跳躍,舞獅者在樁上跳躍,更能表現(xiàn)其動態(tài)。(騰身打滾、搖頭晃尾活潑好動的舉止)
六、靜——獅子經(jīng)過千辛萬苦,困難重重,身心感到疲倦,便須靜下來休息。(跋山涉水翻山越嶺后臥地休息)
七、驚——獅子遇到危險,便會產(chǎn)生驚怕的動作,舞獅者便須要將其驚怕動作表達給觀眾。(受到驚嚇,表現(xiàn)出害怕的樣子)
八、疑——獅子多疑,對身邊每一樣新的事物,皆產(chǎn)生懷疑,故舞獅者必須做出疑慮神態(tài)。(獅子進食時猶豫貪婪、疑慮顧忌的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