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舞是中國苗族的一種民間舞蹈。苗族“鼓舞”有悠久的歷史淵源。歷史上有關(guān)苗族擊鼓歌舞的文字記載,較早的可見于唐代。鼓舞的表演形式,豐富多樣,根據(jù)跳舞的人數(shù)可以分為單人、雙人、群體鼓舞三類;還可以根據(jù)鼓舞的表演形式分為猴兒鼓、對跳鼓、四面鼓、團圓鼓鼓舞等四類,花樣繁多的表演形式,應(yīng)對著不同的節(jié)慶氛圍,精彩紛呈。
鼓舞——是一邊擊鼓邊舞的苗族民間舞蹈。鼓為木制,以牛革蒙于兩端,置于架上敲擊。苗族“鼓舞”有悠久的歷史淵源。歷史上有關(guān)苗族擊鼓歌舞的文字記載,較早的可見于唐代《朝野僉載》卷十四:“五溪蠻,父母死,于村外閭其尸,三年而葬,打鼓路歌,親戚飲宴舞戲一月余日。”的記述。說明“鼓舞”早在唐代就盛行于苗族民俗之中,至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了。苗族“鼓舞”主要分布于湖南西部和貴州東南部清水江流域一帶。
傳說苗族大鼓是魔王的皮做成的,苗族人民每當豐收喜慶,祭祀集會,都要擂響震天大鼓,以震懾妖魔,祈求幸福安康。苗族鼓舞有慶年、慶神兩種。慶年俗謂年鼓,與夏歷正月初四起至月半止,每晚餐后暇時無事,相約抬鼓于寬坪中行之娛樂,以熱鬧新年;慶神俗謂之神鼓,于秋冬時,椎牛椎豬隆重舉行祭,賓客畢至,演樂行法時行之。但年鼓是出于公眾游戲;神鼓是屬于典祭慶祝。不論是慶年還是慶神,其設(shè)備都是用大鼓一個,斜置于木架上,一人站立鼓旁,手持木棒兩根,力擊鼓邊,俗謂之敲邊鼓,左手打一棰,右手打兩棰,即二夾一之打法,其聲音“呱、打、打,呱、打、打”,如法敲之,為鼓舞者伴奏。鼓舞者手執(zhí)短棒兩根,于鼓正面,隨著敲邊節(jié)奏快慢緩急,兩手更換,施以打技,“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的擊之。左手擊鼓,右手舞,右手擊鼓,左手舞之,忽快忽慢,若斷若接,前后旋轉(zhuǎn),疾徐應(yīng)節(jié),聞之有趣,看之尤佳,故名鼓舞。
苗族的圖騰或準圖騰舞蹈較多,有龍舞、獅舞、斗雀舞、斗雞舞等不一而足,其中尤其以木鼓舞有特色。苗族先民古居的“東方”江淮一帶,江湖密布,河流縱橫,楓林遍地,彩蝶翩飛。苗族先民自然對楓木和蝴蝶產(chǎn)生求同、認親與崇拜心理。至今,三都縣內(nèi)的“花衣苗”過鼓社祭時,要把殺牛的木架及由山上砍來的楓樹供置于庭中,吹笙擊鼓,合男女圍之跳舞。在《苗族古歌》中,苗族先民對楓木進行了極具功利價值的美化,并肯定它與自己有血緣關(guān)系。楓木變蝴蝶媽媽,蝴蝶媽媽出生苗族和人類祖先姜央,然后才有了人類。楓木樁還變成了苗家圣器銅鼓,所以“有了喜慶事/大家拿來跳/大家圍著跳”。所以,苗族世代崇拜楓木。湘西苗族稱楓木為“媽媽樹”,楓木化生萬物神化作為原始想象的實在性,正是苗族木鼓舞乃至銅鼓舞圖騰表象心理產(chǎn)生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