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意識到這個周期存在時,你就會發(fā)現(xiàn),不是每一次都要做出90分的方案產品。典型的例子是,驗證階段和成長階段,在基礎功能上的做到60分,核心功能的75分,比基礎功能和核心功能上都做到90分,更加合理。
比如驗證階段,也包括成長階段,有太多不確定性。如果把一個功能更做到80分,可能上線沒人用(直到產品上線,你其實根本不知道會發(fā)生什么事),或者公司業(yè)務定位調整了,棄用了這個功能。
顏色的選擇
很多人在產品設計中從一開始就考慮圖標風格之類的問題,但我認為一款產品的調性重要的在于顏色的選擇。選擇顏色是非常講究的,它需要設計師關注到產品的服務類別,產品的投放群體以及產品本身的性格屬性,每選擇一種顏色都要把這些問題考慮進去,并且找到適合產品調性的色彩。如果你認為產品的顏色僅僅是作為同類競爭產品在市場上的區(qū)別而存在,那么你還沒有理解色彩學知識對產品設計的影響。
我時常用微信舉例子:為什么微信會用綠色而不用紅色或者藍色?我想很多人根本沒有考慮過,作為用戶可以這樣,但作為設計師則不能不明白其中的原因。
產品設計的特性決定了它需要直接面對用戶,它與市場之間是沒有太多距離的,因此遵循市場既有的設計方式是風險的方法。很多時候設計師會把藝術與設計看作是一個整體,但嚴格來說,藝術與設計具有一定的界限,就好像流行和時尚也不是相同的東西,但在中國,人人往往混為一談,就連設計師也是如此。
圖標在產品的主要用途時是通過圖形識別引導用戶的行為,在這種情況下,圖標的設計性都不是位(更不要提藝術性),而是識別性占位,凡是不具備識別性的圖標,設計的再好看,都是失敗的圖標。
所以在產品設計中,我反而不會把精力放在圖標設計上(特別是那些幾乎每個產品都會有的功能和框架),因為現(xiàn)行的圖標樣式已經(jīng)完全能夠讓用戶做到正確的識別且不會產生交互行為的錯誤,在這種情況下,花心思為同樣的含義和交互行為想一套全新的且咋人眼球的圖標效果,就是多此一舉。還不如好好想下色彩在產品中的運用以及如何選擇好的圖片和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