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殯的時候必須有全體后代尤其是男人們"唱哭",否則按照民間舊俗就會被視為不孝。另外,哭的音量大小也非常重要,如果哪家死者在黃泉路上沒有響徹天地的哭聲相伴,便在方圓數(shù)十里傳為笑柄,其子孫后代也要被人們視為不孝,大逆不道,天理難容。
哭喪時"唱"出的歌叫哭喪歌,壯族習慣是請民間歌師二人來唱哭喪歌。兩位歌師扮成舅甥,一問一答,唱歌徹夜,贊頌祖先業(yè)績,勸導后輩不忘祖恩。許多民族并有哭喪歌舞儀式。彝族人稱此為"跳腳",由四人手持八卦在尸旁跳,邊跳邊唱孝歌,據(jù)說這樣可以為死者踩平通往陰間的荊棘之路。景頗人稱此為"布滾戈",要請附近各寨的青年男女同跳,通宵達旦。除此之外,還要安排兩個身著長衫的男子持矛舞蹈,繞竹幡作刺擊狀,以示驅(qū)邪。早由執(zhí)紼者唱挽歌送喪的風俗,起源于漢代。確切地講,是從漢武帝開始的。其次,挽歌的代表性作品是《韭露》、《蒿里》。而且分別規(guī)定了《韭露》是為王公貴人出殯時唱;《蒿里》則是為士大夫和一般百姓出殯時唱。這兩首通行西漢的挽歌,相傳是田橫門客的作品,可以說是迄今為止有文字記載的早的挽歌。《韭露》的歌詞是:"韭上朝露何易稀。露韭明朝更復活,人死一去何時歸?"《蒿里》的歌詞是:"蒿里誰家地?聚斂魂魄無賢愚。鬼伯一何相催促?人命不得少踟躇。"
由于各個民族所處的生存環(huán)境不同等原因,形成了很多不同的下葬風俗儀式。這種下葬的儀式反映了人們對靈魂的崇拜。漢族主要是實行土葬。墓地是死者的終歸宿,所以墓地的選擇是埋葬死者的頭等大事。墓地要選在地勢寬廣,山清水秀的地方,找出生氣凝結(jié)的吉穴,從而可以使死者安息地下,庇佑子孫。
按照舊時的規(guī)矩,下葬的時間也是要講究的,必須是太陽落山靈柩也落土。落土的時候"八仙"拽著棕繩徐徐放下,四平八穩(wěn)之后,親屬們必須抓起泥土扔到靈柩上,這叫做"添土"。靈柩下去之后,先要蓋一層薄土,再把墓穴里掃出來的土撒在上面,之后要放上一只碗,叫做"衣飯碗"。這樣做是為了以后遷墳的時候動作輕些,免得驚動亡靈,招來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