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屬給死者沐浴,一方面寄托了生者對死去的人的深深的孝敬之情,一方面也有和"壽衣"一樣的象征意義。"買水"為死人沐浴的目的除了在于"用水洗去死者生前的罪惡,消除死者在生前所犯下的罪孽"外,主要是要讓死者的靈魂知道,這不是在給活人沐浴,而是要讓死者干干凈凈地到達(dá)陰間,被祖先所收容。
在"做七"的同時要進(jìn)行吊唁儀式。唁是指親友接到訃告后來吊喪,并慰問死者家屬,死者家屬要哭尸于室,對前來吊唁的人跪拜答謝并迎送如禮。一般吊唁者都攜帶贈送死者的衣被,并在上面用別針掛上用毛筆書寫的"某某致"字樣的紙條。
入殮有"大斂"和"小斂"之分。小斂是指為死者穿衣服。根據(jù)史籍的記載,古代小斂是在死亡的第二天早晨的臥室門里。那個時候,先把小斂衣陳列在房里,然后鋪設(shè)好斂床,接著舉行著裝儀式。主人和主婦都要把頭上的飾物卸下來,把頭發(fā)盤束在頭上,男子要露臂,大家都要不停地號哭,以示悲痛至極。主持儀式的人開始為死者穿衣,先在床上鋪席,再鋪絞,它們的質(zhì)地,要據(jù)死者的身份而定。無論貴賤尊卑,死者都應(yīng)該穿上十九套新衣。穿好以后,親屬用被子把尸體裹上,然后用絞帶捆緊。在這以后,再把布囊(稱"冒",分為上下兩截)套在尸體上,然后蓋上被子,覆蓋好尸體。
殮衣穿好后,有些地方要還要舉行開光明和抿目等的活動。替死者穿好衣服后,"又拿一碗溫和水,用一塊新棉花,蘸這水,將亡人的眼睛擦洗擦洗,叫做開光,這也是孝子親手作的事。說是死人若不開光,下輩子必是瞎子。在泉州一帶的地方,喪家要把家里的雞狗之類的動物捆綁起來。因為民間以為貓或其他動物靠近尸體,會詐尸。尸體會跳起來,死死抱住活人或其它東西不放。這些傳說,實屬迷信,無非是要利用這一禁忌,提醒孝眷謹(jǐn)慎看守尸體、靈柩、精心盡孝,不得輕待死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