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主人"奉尸斂于棺"的時候,是能表現(xiàn)也需要抒發(fā)子女們的孝心的時候,是親人孝思形式化的場合。所以,家人們都要捶胸頓足嚎啕大哭。
在合上棺材之前還要往棺內(nèi)放些葬物。民間的講究是讓死者左手執(zhí)金,右手握銀。多是讓亡人左手拿一個一兩重的小金元寶;右手拿一個一兩重的小銀元寶或銀子;而窮人就只好放些銅錢,或當時社會上通用的硬幣,如大銅子、小鋼板之類。不濟也得給亡人手里放一塊手絹。所以,歷代的陵墓都有過盜掘的現(xiàn)象。尤其是帝王陵墓,隨葬品大都是希世珍品,更引來無數(shù)覬覦者。
按照迷信的說法,人在剛日死,應選在柔日下葬;柔日死,應選在剛日下葬,剛日、柔日要配合好才行。否則,不吉。按照迷信的講究,凡下奇月死者,應在偶月下葬;偶月死者,應在奇月下葬。奇月、偶月也要配合好才行。否則,不吉。若不能及時葬埋,可先柩起來。在河南一帶,還有埋葬忌月的習俗,并且與姓氏有關。據(jù)說,張、王、李、趙四姓人,禁忌六、臘月動土葬埋。其余姓氏,三、九月禁忌動土葬埋。若忌月有喪事者,要排至三七、五七殮葬,必得避開忌月才行。如特殊情況需及時出殯者,也只能先用青磚柩之,不得入土葬埋。臺灣以及南方一些地區(qū),俗忌七月出葬。因民間傳說,七月為鬼月,七月十五日為鬼節(jié),該月陰間得鬼魂要到人世上來討食。為避鬼煞,故忌此月殯葬。
少數(shù)民族在殯葬擇日的信仰方面與漢族有相通的地方。東北地區(qū)的朝鮮族、赫哲族、滿族均選擇單日出殯,而不能在雙日出殯,據(jù)說,雙日出殯意味著要死兩個人。"勒墨人"忌在寅日、辰日出喪,也不能在死者的屬命之日出喪,否則不吉利。云南一帶的景頗族認為選擇出喪日期以十二屬相中會進洞的動物之屬相為吉利,不如屬龍、蛇、鼠三天都是好日子,其余天日忌出殯。貴州一帶的侗族忌"沖日"出喪。臺江縣巫腳鄉(xiāng)苗族出喪忌"犯雙日"。廣西一些民族地區(qū)則忌諱犯"重喪"日期出喪。白族若犯重喪,須在中堂掛一匹紅綢,或在棺木上倒吊一只雞,將其致死,在用筍葉做一口小棺,把裝著死雞的小棺從門坎小挖的小洞中送出,然后埋在路上,以此破之。而西藏米林縣的#巴族,出喪的日期要由巫師行殺雞看卦儀式來定,以雞肝上紋路的走向顯示吉兇。另外,在一些接近漢族的民族地區(qū)也有由"陰陽先生"的占卦儀式?jīng)Q定日期的。
哭喪時"唱"出的歌叫哭喪歌,壯族習慣是請民間歌師二人來唱哭喪歌。兩位歌師扮成舅甥,一問一答,唱歌徹夜,贊頌祖先業(yè)績,勸導后輩不忘祖恩。許多民族并有哭喪歌舞儀式。彝族人稱此為"跳腳",由四人手持八卦在尸旁跳,邊跳邊唱孝歌,據(jù)說這樣可以為死者踩平通往陰間的荊棘之路。景頗人稱此為"布滾戈",要請附近各寨的青年男女同跳,通宵達旦。除此之外,還要安排兩個身著長衫的男子持矛舞蹈,繞竹幡作刺擊狀,以示驅(qū)邪。早由執(zhí)紼者唱挽歌送喪的風俗,起源于漢代。確切地講,是從漢武帝開始的。其次,挽歌的代表性作品是《韭露》、《蒿里》。而且分別規(guī)定了《韭露》是為王公貴人出殯時唱;《蒿里》則是為士大夫和一般百姓出殯時唱。這兩首通行西漢的挽歌,相傳是田橫門客的作品,可以說是迄今為止有文字記載的早的挽歌?!毒侣丁返母柙~是:"韭上朝露何易稀。露韭明朝更復活,人死一去何時歸?"《蒿里》的歌詞是:"蒿里誰家地?聚斂魂魄無賢愚。鬼伯一何相催促?人命不得少踟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