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病人臨終之前,家屬必須要給他沐浴更衣。這實際上是給死者進行的次化妝整容。但是這樣的的沐浴更衣,已經遠遠超出了服裝本身的物質形式。比如:佤族在為去世的老人穿壽衣的時候,除了穿上死者平時所穿的衣服之外,還要在外面套上一件反過來穿的新衣服。他們這樣做是因為在民族傳統(tǒng)的觀念里,不能把死者平日所穿的舊衣服脫掉,這樣方便死者的靈魂回來認識自己的身體;而他們把后來加上去的新衣服反過來穿,是為了讓死者知道自己已經死了。衣服的正面和反面,和穿衣的單數(shù)和雙數(shù)一樣,是人們在生與死、陰與陽交接的人生"換屆"中,舉行的后一次換裝儀式。這種被稱為"反飾"的習俗,是為了改變死者壽衣的穿著式樣,使他的靈魂沒有辦法停留在陽間。同時也有通過反正顛倒來暗喻陰陽兩界的意思,因為在人們的觀念里,陰陽兩界的人對事物的看法也是完全顛倒過來的。壽衣已經成為人們的靈魂觀念中靈魂的一個代碼了。
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報喪方式。在廣西一帶的地區(qū),按照舊規(guī)矩,響三次火炮就表示報喪,這叫做"報喪炮",然后派人告訴給親友。也有的地區(qū)在死了人的家中要拿白紙扎成旗幟立在門前作為報喪的信號。還有的地方,報喪的人到親友家門不能徑自入內,必須要等在門口喊屋里的人,等到他們拿一鏟子火灰撒在門外之后,才可以進門報喪。這樣做是為了辟邪。也有地方報喪俗規(guī)非常嚴格,喪家如果死的是男人,必須由房族侄子到親戚家報喪,死的如果是女人,必須由兒子、女兒給外婆家報喪。報喪的孝男孝女必須頭上裹白布、戴斗笠,手上拿一條白布巾,跪在娘家或外婆家人的面前哭報喪事??迗笸曛篑R上回家。當外婆家里派人來奔喪,走到村頭的時候,孝男孝女必須跪在村邊路口哭迎,哭著述說喪親的悲痛,哭謝奔喪親人的一路辛勞,并且給每人遞上一條白布,叫做"孝布"。在東北一帶,是用在門外懸掛紙條來報喪的。紙條數(shù)是以死者年齡的不同來確定的,一歲一條,另外加上兩條,表示天和地。并且他們用死者性別的不同來決定懸掛紙條的位置,死者是男性則懸掛在門的左面,死者女性則懸掛在門的右面,人們一看到門口的紙條就知道這家死了人,死者的壽數(shù),是男是女,就一目了然了。
而中國少數(shù)民族的報喪習俗更是別具特色。比如,云南一帶的怒族用吹"竹號"來報喪。竹號的數(shù)目根據(jù)死者的年齡、身份不同而有所不同。未婚的青年只吹一個,有兒有女的吹兩個,頭人吹三個,巫師吹四個。在中緬、維西一帶,不少民族用吹牛角來報喪,也有一些地區(qū)的少數(shù)民族吹海螺。景頗族、拉祜族、黎族、滇南瑤族等少數(shù)民族用放槍來報喪,如果死者是女性的話則敲鑼。在景頗族中放槍的數(shù)目還有嚴格的規(guī)定,死者是男性的話放偶數(shù),死者是女性的話鳴奇數(shù)。有關學者認為前兩種可能是屬于早期的報喪形式,而后兩種則是屬于后期的現(xiàn)象。在貴州省、北盤江流域一帶的少數(shù)民族的報喪更具有特色。他們的報喪儀式是喪家請來鄰寨的青年,兩人一組,手里拄著拐棍,到所有的親友家去報喪。當人們見到這樣的人進寨,就知道是報喪的人了。
入殮有"大斂"和"小斂"之分。小斂是指為死者穿衣服。根據(jù)史籍的記載,古代小斂是在死亡的第二天早晨的臥室門里。那個時候,先把小斂衣陳列在房里,然后鋪設好斂床,接著舉行著裝儀式。主人和主婦都要把頭上的飾物卸下來,把頭發(fā)盤束在頭上,男子要露臂,大家都要不停地號哭,以示悲痛至極。主持儀式的人開始為死者穿衣,先在床上鋪席,再鋪絞,它們的質地,要據(jù)死者的身份而定。無論貴賤尊卑,死者都應該穿上十九套新衣。穿好以后,親屬用被子把尸體裹上,然后用絞帶捆緊。在這以后,再把布囊(稱"冒",分為上下兩截)套在尸體上,然后蓋上被子,覆蓋好尸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