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形式上來看,現(xiàn)代民間哭喪歌,亦即挽歌可以分成三類:一是"散哭"; 二是"套頭"; 三為"經(jīng)"。散哭的特點是"隨心翻",想到什么就哭什么,搭著什么就唱什么,沒有限制。其內(nèi)容主要是傾訴對死者的思念之情,自責(zé)對長輩的不孝,悲嘆自己的苦難身世。至于套頭,是有內(nèi)容的限制的。主要有"抱娘恩"、"十二個尋娘"、"十二月花名"等??薜臅r候是哭別人的好處,訴自己的苦楚。"經(jīng)"是結(jié)合喪葬儀式來唱的。病人死后,由女兒或者媳婦唱"買衣經(jīng)"、"著衣經(jīng)"等??薜臅r候眼淚不能夠掉到死者的身上,否則的話尸體就會變成僵尸,沒有辦法腐爛,也就不能輪回了。另外一種說法是,閻羅王看到死者的身上有淚痕,就會把他拒之門外,死者就只好在陰間之外受無邊的苦。另外,"著衣經(jīng)"要在漲潮的時候唱,因為" 漲"字有積攢家財?shù)囊馑?。如果在這個時候哭,他的家業(yè)就能夠像潮水一樣不斷地高漲。如果死者是女性,女兒還要給母親唱"梳頭歌"。不管怎么樣,入殮的時候會唱的子女和親屬都要唱"哭喪歌",傾訴自己對死者的思念之情。而出殯的這清早,長房媳婦要唱"開大門"。因為民間認為,人死了就會被打入十八層地獄,不哭開大門的話,死者就會在陰間受罪。出殯的時候,女兒或媳婦要唱"出材經(jīng)",回來后唱"床祀經(jīng)"。唱"亭子經(jīng)"是為了讓死者能夠在陰間路上歇腳乘涼。當設(shè)靈臺的時候,要唱"靈臺經(jīng)"。
由于各個民族所處的生存環(huán)境不同等原因,形成了很多不同的下葬風(fēng)俗儀式。這種下葬的儀式反映了人們對靈魂的崇拜。漢族主要是實行土葬。墓地是死者的終歸宿,所以墓地的選擇是埋葬死者的頭等大事。墓地要選在地勢寬廣,山清水秀的地方,找出生氣凝結(jié)的吉穴,從而可以使死者安息地下,庇佑子孫。
民間的習(xí)俗認為,人死后的靈魂隨時可能從墳?zāi)估锱艹鰜?,跟著活人回家。所以下葬的人必須繞墓轉(zhuǎn)三圈,在回家的路上也嚴禁回頭探視。否則看見死者的靈魂在陰間的蹤跡,對雙方都是不利的。實際上這也是一種節(jié)哀的措施。不然的話死者的親人不停地回頭觀望,總也不舍得離開,是很難勸說的。
埋葬之后人們必須要洗手,有的還要用酒來洗。這樣是表示今后再也不死人,用來驅(qū)除晦氣。接著喪家要謝吹鼓手和客人。之后還要舉行辭靈儀式,祭拜死者的靈位。在有的地方辭靈之后,只要是親屬就要在一起吃飯,這叫做"搶遺飯"。在江浙一帶有喝"長壽湯",吃"長壽豆"的習(xí)俗。就是說,七十歲以上的老人去世之后,在出喪的那天喪家要準備一大桶肉骨頭湯,就是"長壽湯",一大盆煮得爛爛的黃燦燦的大豆,就是"長壽豆"。送喪的人回來都要喝一小碗長壽湯,隨意吃一些長壽豆,意思就是"添福添壽"。有的地方還把又香又糯的長壽豆分給鄰里左右的小孩吃,說法是,吃了長壽豆,日后長又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