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孝是逝者直系子女給吊唁的親友行禮磕頭,如果親友來的時候沒有叩拜燒紙錢或沒有給吊唁金,那么就不需要孝子去磕頭謝禮。
在我國,葬禮是有很多講究的,我們要根據(jù)實際情況,做出尊重他人的行為。
儒家思想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占主導地位,儒家文化貫穿整個中國的思想、文化史,指導著甚至制約著歷代統(tǒng)治階級與被統(tǒng)治的思、言、行、為,在現(xiàn)代殯葬業(yè)中仍發(fā)揮著其積極的影響力。
儒家對死亡有著其獨特的態(tài)度與視角,他以生為貴,強調(diào)樂生忘憂;已死為終,強調(diào)重喪哀死。
儒家看重的是生死坦然??鬃诱J識到生死在天,但并未就此聽天由命,順其自然。死亡是自然生命的結(jié)束,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比寮铱粗厣?,重視死亡,認為生命是珍貴而不可再生的。
另外儒家引導人們樹立科學的死亡觀和喪葬觀,并用來指導人們的殯葬活動。傳承殯葬文化,把的、具有進步意義的殯葬文化傳承下去。
道教和儒教一樣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在中國發(fā)展的幾千年來,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化,道教文化極其高雅,極其通俗。
道家重視對“道”的追求,一旦達到“道”的境界,則生死兩忘,萬物皆按照自然規(guī)律運作,生死都是自然而然的狀態(tài),也就無謂生死。道家思想在個體的生死觀上表現(xiàn)出一種超然的樂死態(tài)度,也是由其所謂的順應天道,崇尚無為的超逸世界觀和人生觀所決定的。
道家的殯葬觀主張薄葬,認為“夫事其親者,不擇地而安之,孝之至也”。核心理念強調(diào)的是“歸本返真、復歸自然”的薄葬觀思想。
諸多祭日中,“五七”和“三周年”為隆重,俗稱:“五七三周年,不燒不周全?!毕挛木蜔吆腿苣赀@兩個祭日,稍作介紹,以期對民間祭奠儀式有所了解。
燒七,亦稱做七、齋七、理七、七七齋等,是民間常見的奠祭習俗。其大致內(nèi)容是:在死者初亡后的四十九天內(nèi),親屬每隔七天開設一次齋會,奠祭亡魂,前后共七次。做七習俗源于何時何地何種觀念,有一種說法認為其源自先秦時代的“魂魄聚散說”,即人之初生,以七日為臘,一臘而一魄成,七七四十九日而七魄皆備;相應的在人之初死,一日散一魄,七日散盡而人終歸西,故有以七日為忌,每七燒紙祭奠的習俗,稱作燒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