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坪病害從不同的角度可進行不同的分類,從病原的性質可分為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是草坪病害的一種主要的分類方式。侵染性病害是由生物因素引起的,又稱傳染性病害。侵染性病害又可根據(jù)病原生物的種類分為病害、病害、病毒病害等。非侵染性病害是由非生物因素引起的,又稱非傳染性病害或生理性病害。也可以按病害的傳播途徑分,可分為氣流、雨水、土壤、種苗、昆蟲傳播等病害。按草坪草的生長發(fā)育階段又可以分為苗期病害、成株期病害等。下面就非侵染性病害和侵染性病害的發(fā)生原因和癥狀作一具體的區(qū)分,以便為病害的預防和控制提供標準。
暖季型草是指種植在溫濕和溫暖干旱、半干旱南部各地,適合的生長溫度是26~35℃,當溫度在10℃以下時則出現(xiàn)休眠狀態(tài)。主要分布在我國長江以南的廣大地區(qū)。暖季型草主要有以下幾個品種:結縷草、假儉草、野牛草、狗芽根和鈍葉草。
培土在草坪萌芽期及生長旺季進行。普通草坪一年一次,高養(yǎng)護草坪—年2-4次。培土前應先行修剪,如果發(fā)現(xiàn)草坪有病害,宜先行治病。若草坪處于潮濕狀態(tài)或其生長衰弱時則不宜進行。
作物生育期內的土壤耕作,稱為中耕。中耕的目的主要是松土,兼及蹲苗。一則促進根系生長,協(xié)調根冠比;二則改善土壤的疏松度,有利協(xié)調水氣等。中耕是開放草坪,尤其是運動草坪必做的一項培育管理。由于人常在其上活動,土壤逐漸板實,是導致開放草坪衰退的主要的原因。草坪地內生長苔鮮、藻類可視為土壤板實、亟待中耕的標志。
對新建的草坪應及時進行修剪,一般新生植株高達5厘米時即可進行。未完全成熟的草坪應遵循“1/3原則”,每次修剪時,剪掉的部分不能超過葉片自然高度(未剪前的高度)1/3。直至草坪草完全覆蓋床面為止。新建公共草坪高度一般為3至4厘米,修剪工作常在土壤較硬時進行,剪草機刀刃應鋒利,時調整應適當。為避免對幼苗的過度傷害,修剪工作應在草坪草上無露水時進行,是在葉子不發(fā)生膨脹的下午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