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水管理
栽植苗木成活后,在行間開20厘米寬、5厘米深的淺溝作成臺田,臺田溝作夏季排水、灌水、施肥用。生長前期每隔10天追一次肥,萌芽至開花期畝施碳酸氫銨、磷酸二氫鉀等各25千克,幼果期至成熟期畝施尿素、磷酸二銨、硫酸鉀各25千克。果實采收后營養(yǎng)生長期及時進行地下施肥,畝施碳酸氫銨100千克或尿素50千克,每年9月溝施或樹盤撒施有機肥,以腐熟雞糞、圈糞為主,畝施優(yōu)質粗肥3000千克、磷酸二銨30千克、硫酸鉀30千克、尿素30千克,每次施肥后灌水一次。在整個生產過程除施肥后澆水外,根據土壤墑情再灌1次~2次水,灌水后隨時進行中耕松土。
整形修剪
李子盆景的樹形,既要利于結果,又應具有美學效果,提高其觀賞價值,通常以自然圓頭形、塔形為主,也可根據個人愛好塑造成喜愛的樹形如懸崖式、曲干式等。上盆后,在1至2年應充分利用撐、拉、別等措施開張枝條角度,以提早結果。 [4]
修剪時著重對一年生枝進行適度短截,刺激枝條萌發(fā),形成結果緊湊的小冠樹形。幼年李樹在選留、培養(yǎng)好主側枝,完成整形任務的同時,平衡好樹勢,維持好各級骨干枝的主從關系,長勢過強的骨干枝適當所剪。初結果樹,以短果枝和花束狀果校結果為主。進入結果后,可據其生長的強弱,留基部 2至3個飽滿芽重截。對過長枝可縮減至二年生枝處,使整個樹冠內的中、小枝組分布緊湊。
分布范圍
產遼寧、吉林、陜西、甘肅、四川、云南、貴州、湖南、湖北、江蘇、浙江、江西、福建、廣東、廣西和臺灣。生于山坡灌叢中、山谷疏林中或水邊、溝底、路旁等處。海拔400-2600米。中國各省及世界各地均有栽培,為重要溫帶果樹之一。
花通常3朵并生;花梗1-2厘米,通常無毛;花直徑1.5-2.2厘米;萼筒鐘狀;萼片長圓卵形,長約5毫米,先端急尖或圓鈍,邊有疏齒,與萼筒近等長,萼筒和萼片外面均無毛,內面在萼筒基部被疏柔毛;花瓣白色,長圓倒卵形,先端嚙蝕狀,基部楔形,有明顯帶紫色脈紋,具短爪,著生在萼筒邊緣,比萼筒長2-3倍;雄蕊多數,花絲長短不等,排成不規(guī)則2輪,比花瓣短;雌蕊1,柱頭盤狀,花柱比雄蕊稍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