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教育家加里寧說過,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師的勞動連接著人類社會的過去,現在和未來,關系著國家、家庭和個人的前途與命運。教師是傳遞和傳播文化的專職人員。認識教師勞動的特點,是認識教師職業(yè)的起點。教師的勞動是一種以培養(yǎng)人為主要任務的勞動。由于教師勞動對象、勞動手段和勞動過程具有特殊性,從而決定了教師勞動具有自己的特點。概括起來,教師勞動具有如下幾個特點:復雜性、示范性、創(chuàng)造性、滯后性和學習性。
教師勞動的復雜性是由多種因素決定的。首先,學生身心發(fā)展的復雜性決定了教師勞動的復雜性。教師勞動的對象是人,是思想感情,有主觀能動性的活生生的人。他們的生活經歷、家庭背景不同,個性各異,每一個都是獨特的個體。其次,教學任務的多面性,反映了教師勞動的復雜性。教師既要教書、又要育人,為了塑造好人的心靈,促進學生的發(fā)展。后,教育力量的多元性影響教師勞動的復雜性。學生在成長中除受教師影響外,還會受到社會和家庭等方面力量的影響,特別是社會信息量太大,社會環(huán)境復雜,需教師及時根據情況調整教育方式。
“師者,人之模仿也?!斌w現了教師勞動的示范性。教師勞動與其他勞動的不同,在于教師主要是用自身的思想、學識、能力、言行和人格等通過示范和引導的方式影響學生??鬃诱f過“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币蠼處熞龊冒駱邮痉兜淖饔?。教師勞動之所以具有示范性,還在于學生具有模仿性和向師性。教師的人格、學識、行為方式和思維方式等都在自覺或不自覺中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成為學生的榜樣。身教重于言傳,教師的示范作用是一種無聲而強有力教育力量,任何教師都要為人師表,以身作則。
教師對象的特殊性和教育情境的復雜性的難以推測,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根據實際情況,改變教學程式,模式和方法,創(chuàng)造性地工作。這種創(chuàng)造性表現在:,因材施教。教師勞動的對象具有一定自覺意識、情感和個性的千差萬別的人,有著不同的特點,在教學中教師要針對學生特點,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既發(fā)揮教師主導作用,又要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第二,表現在對教育和教學原則的運用、教學方法和手段的選擇、教學內容選擇和處理上。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第三,表現為教師的教育機智。教育機智指的是在教育的過程中,教師要能夠根據學生新的特別是意外的情況迅速合理作出判斷,隨機應變地采取及時、恰當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決問題的能力。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體現教師勞動具有滯后性的特點。對年輕一代的培養(yǎng)并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而是長期教育的結果。學生的身心發(fā)展是長期、反復不斷提高的過程。另外,教師的勞動對象是人,教師勞動的社會成效要通過人來體現,并不是一時可以檢驗出來的,而是要在學生參加工作以后才得到體現和檢驗,所以教師勞動具有滯后性的特點。認識教師勞動的長期性,要求教師必須著眼于未來,著眼于學生長期的發(fā)展。
終身學習是教師發(fā)展的不竭動力。當今社會終身學習的理念如火如荼,各行各業(yè)都需要不斷學習、終身學習,教師這一職業(yè)特殊性也使得終身學習和終身發(fā)展方面對教師提出更高、更特殊的要求。未來適應現代社會的挑戰(zhàn)和學生未來的發(fā)展,教師要不斷接受新的知識,轉變教育思想和觀念,學習心的教育理論和方法與技術,做到終身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