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蟻的生存繁衍、延續(xù)種族靠繁殖蟻(有翅成蟲)來完成。每年4—6月份是白蟻群體的繁殖季節(jié),成千上萬頭帶翅膀的繁殖蟻從原群體蟻巢中遷飛出去,脫翅后的成蟲雌雄個體結成配偶,一旦有適宜的地方就會生存下來,創(chuàng)建新的群體,這就是又一代白蟻群體的開始。
從昆蟲的進化史來說,白蟻是一種比較古老而原始的昆蟲類,與蟑螂的關系相接近,算得上是昆蟲界的老祖先之一,而螞蟻則與蜜蜂的關系較為接近。二者之間從形態(tài)、進化、食性等方面都相差尚遠。而與人類的生存年代相比,白蟻更堪為群落生活古老的,稱為營群落生活的鼻祖。
科學家還發(fā)現了一些在膜翅目社會性昆蟲中參與等級分化和生殖分工相關的基因家族在白蟻中也表現出了相似的特性。發(fā)現一些像卵黃蛋白原、保幼之類的調控因子,它們在白蟻的不同等級中的表達有顯著的差異。同樣的基因表達差異也存在于其他社會性昆蟲的等級調控中。
中、美、德等國科學家宣布完成了白蟻(內華達古白蟻)基因組測序和分析,在揭示白蟻復雜社會性的分子基礎方面獲新發(fā)現。發(fā)現之一是在白蟻基因組中發(fā)現四個與精子形成相關的基因家族發(fā)生了顯著擴增。這些基因在可育的雄性生殖蟻中是上調表達的。在白蟻群體中蟻后和蟻王會在相當長的時間里多次發(fā)生交配,然而在膜翅目社會性昆蟲中,生殖行為通常是由蟻后掌控且一般只有單次交配,研究成果為從分子層面上解釋這些差異提供了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