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學校和導師的角度來試著分析這個問題
首先一個原因,由于各種評價指標,學校非常重視論文發(fā)表數,一部分有項目的導師也需要大量的幫工,兩方在這方面需求一致:不需要學習成績好的,需要產出高的。說白了就是不要學生,只要員工。當然這里帶引號
但是,根據統(tǒng)計結果,考研成績與本科學校關系不大,不會說一看統(tǒng)計表,成績高的都是好學校來的。所以一些院校就想能不能搞些操作,把一志愿搞得少一些,收調劑。
有人說,收調劑和一志愿有什么區(qū)別呢,還不一定有一志愿好,這就錯了,收調劑時可以把院校那些不敢寫在招生簡章,只留在心里的規(guī)則寫出來,比如只收重點院校。這樣操作屢見不鮮
第二個原因,臉面問題,不少研究生院說,生源質量也是重要指標,說白了就是每年寫在報告上,說你看,我們學校多厲害,報考我們的研究生都是好學校出來的,這證明我們的認可度很高。其實呢,都懂。
?關于二戰(zhàn)的問題
01.穩(wěn)住,別慌
查到分數發(fā)現(xiàn)落榜后,“心態(tài)崩了”總是反應。因為對于很多人來說,考研都是背水一戰(zhàn),沒有想過失敗的結果。
為了準備考研,很多人放棄了聚會、娛樂,實習和秋招更是沒有精力參加。整整一年的忙碌都是為了考研,一旦失敗,沉沒成本就高得無法令人接受。
失敗的打擊使人消沉,這是正常的,但慌亂的情緒卻不可取。一旦心態(tài)崩了,那所有的努力就真的全都會崩盤。
考研和高考一樣,是人生中的一個轉折點,而不是終點。相信很多同學和小凡一樣,高考并不理想,也曾為了沒考上夢想的大學而難過,但我們不是一樣在大學努力嗎?
考研失敗就像我們高考失利,雖然暫時的結果不理想,可不代表我們以后就必然一蹶不振。
就像路會有分岔口一樣,考研也只不過是眾多小路之間的一條而已,二戰(zhàn)、實習、春招、考證、出國……
考研并不是生活中的期望,還有這么多選擇支撐著你走下去。并不擅長考試的你,或許在其他地方就能閃閃發(fā)光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