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涉及內容:
1、產品質量先期策劃及控制計劃(APQP)
主要內容
1 新產品概念提出和批準; 2 新產品設計及驗證;
3 工藝設計及驗證; 4 產品及工藝確認;
5 反饋及糾正措施; 6 控制計劃;
作用和益處:為顧客和供應商減少產品質量策劃的復雜性;輔助產品質量策劃小組,以開發(fā)適當的交流形式來滿足顧客要求;將產品質量策劃描述成一個永不中止的循環(huán)過程,在項目開發(fā)中積累的經驗必須恰當地運用到新的項目中,以促進持續(xù)改進;引導資源以滿足顧客需求。
2 潛在的失效模式及后果分析(FMEA)
SPC統(tǒng)計的過程控制
SPC是由美國休哈特博士于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發(fā)明,在美國的生產企業(yè)中廣泛的采用了SPC是一項得到驗證的技術,有益于提高生產品質和生產效率,降低成本。西方專家發(fā)現日本工業(yè)成功的關鍵之一是廣泛有效的應用了SPC。
主要內容:
1 統(tǒng)計過程的基本概念及理論基礎。 2 X-R管制圖(均值-極差控制圖)。
3 X-S管制圖(均值-標準差控制圖)。 4 中位數極差圖。
5 不合格品數的控制圖-NP圖。 6 計量型數據的過程能力與過程性能。
7 單值-移動極差圖。 8 不合格品率的控制圖于計數型數據的控制圖-P圖
9 不合格數的控制圖-C圖。 10 計量型數據的控制圖與計數型數據的控制圖
11 單位不合格數控制圖-U圖。 12 CPK系統(tǒng)分析軟件的安裝及應用
作用和益處: 能令學員掌握SPC的概念和原理,制作SPC控制圖,提高產品的合格率,預防不符合事項的發(fā)生,獲得及加深“品質是制造出來的”概念。
認證所需的模式
對于幾乎所有的歐盟產品指令來說,指令通常會給制造商提供出幾種CE認證(Conformity Assessment Procedures)的模式(Module),制造商可根據本身的情況量體裁衣,選擇適合自已的模式。一般地說, CE認證模式可分為以下9種基本模式,
模式 A:內部生產控制 (自我聲明)(Module A: Internal Production Control)
模式 Aa:內部生產控制,加第三方檢測(Module Aa: Intervention of a Notified Body)
模式 B:EC 型式試驗(Module B: EC Type-examination)
模式 C:符合型式(Module C: Conformity to Type)
模式 D:生產質量保證(Module D: Production Quality Assurance)
模式 E:產品質量保證(Module E: Product Quality Assurance)
模式 F:產品驗證(Module F: Product verification)
模式 G:單元驗證(Module G: Unit Verification)
模式 H:質量保證(Module H: Full Quality Assurance)
基于以上幾種基本模式的不同組合,又可能衍生出其它若干種不同的模式。一般地說,并非任何一種模式均可適用于所有的產品。換言之,也并非制造商可以隨意選取以上任何一種模式來對其產品進行CE認證。
大多數企業(yè)需要TUV認證,但都認為報價太過昂貴。TUV頒發(fā)的CE認證,它的性是毋庸置疑的,但其實歐盟承認的認證機構有很多,完全可以選擇歐盟認可的任何認證機構來通過CE認證。
CE認證只是產品的認證,并未對產品質量進行認證。因此,通過TUV或者是其它歐洲成員國認可的認證機構區(qū)別并不大,國內的認證機構也可以頒發(fā)CE認證的證書。
CE認證是一種合格評定,它一般是由自我申明和認證機構認證證明的兩種形式。
國內發(fā)的CE認證證書:
點:性受到置疑,檢測證書不認可,企業(yè)要受到很大的損失。
第二點:出口貨物上岸時,對方海關可能阻止您的貨物上岸,原因是國內的檢測機構歐盟國家是不承認的,出現問題檢測機構也無法對你進行擔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