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傳播機制引起的傳染病,的效果有所不同。腸胃道傳染病,病原體隨排泄物或嘔吐物排出體外,污染范圍較為局限,如能及時正常地進行,切斷傳播途徑,中斷傳播的效果較好。呼吸道傳染病,病原體隨呼吸、咳嗽、噴嚏而排出,再通過飛沫和塵埃而播散,污染范圍不確切,進行較為困難。須同時采取空間隔離,才能中斷傳染。蟲媒傳染病則采取殺蟲滅鼠等方法。
病原體的種類 不同傳染病病原體各有特點,對不同方法的耐受性不同。如芽胞對各種措施的耐受力強,必須用力強的劑、熱力或輻射處理,才能取得較好效果。故一般將其作為難的代表。其他如結核桿菌對熱力敏感,而對一般劑的耐受力卻比其他為強。孢子對紫外線抵抗力很強,但較易被電離輻射所殺滅。腸道病毒對過氧乙酸的耐受力與繁殖體相近,但季胺鹽類對之無效。肉毒桿菌素易為堿破壞,但對酸耐受力強。至于其他繁殖體和病毒、螺旋體、支原體、衣原體、立克次體對一般處理耐受力均差。常見方法一般均能取得較好效果。
應考慮當?shù)貤l件 在室內時,密閉性好的房屋,可用熏蒸,密閉性差者應用液擦試或噴灑。通風良好的房屋,可用通風換氣法,通風換氣不良,污染空氣長期貯留處應當用熏蒸和噴灑。人口稠密地區(qū)不可用刺激性強氣體。接近火源不宜用環(huán)氧乙烷等易燃物。
具體檢查方法: 1.物品表面檢查 在物品相鄰部位劃出2個10cm2范圍,前后別以無菌棉簽采樣,接種后培養(yǎng)24~48小時觀察結果。 2.排泄物檢查 前后各取0.2ml排泄物的稀釋液接種肉湯管,37℃培養(yǎng)24小時后再取樣轉種相應的培養(yǎng)基,24~48小時后觀察結果。 3.空氣效果檢查 一般用自然沉降法。前后在的空間不同平面和位置。放置4~5個平面,暴露5~30分鐘后蓋好,培育24~48小時觀察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