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鱧身體前部呈圓筒形,后部側扁。頭長,前部略平扁,后部稍隆起。吻短圓鈍,口大,端位,口裂稍斜,并伸向眼后下緣,下頜稍突出。牙細小,帶狀排列于上下頜,下頜兩側齒堅利。眼小,上側位,居于頭的前半部,距吻端頗近。鼻孔兩對,前鼻孔位于吻端呈管狀,后鼻孔位于眼前上方,為一小圓孔。鰓裂大,左右鰓膜愈合,不與頰部相連鰓耙粗短,排列稀疏,鰓腔上方左右各具一有輔助功能的鰓上器,能呼吸空氣。
烏鱧是肉食性的魚類,生性兇猛,食量較大。捕食對象一般隨魚體的大小而異。子稚幼魚主要攝食輪蟲、撓足類、枝角類及搖蚊幼蟲等;幼魚主要攝食水生昆蟲的幼蟲、小魚小蝦等;成魚則以各種小型魚類和蝦類為捕食對象。捕食的魚類在不同水域有很大的差別,但通常多為該水域的優(yōu)勢種群。例如,黑龍江中的烏鱧主要捕食鯽魚、鯉魚、雅羅魚、鰟鮍、蛇鮈等;長江流域則以刺鰍、沙鰍、泥鰍、鯽魚、鰟鮍類為主。此外烏鱧還具有自相殘殺的習性。烏鱧的食量與水體溫度有著緊密的關系,夏季水體溫度高時烏鱧的攝食量非常大;當水溫在12℃以下時便會停止攝食。
黑魚對產卵場的要求有兩點:一、在繞湖邊、塘堰、溝渠等近岸水草繁茂的場所,底質為淤泥;二、近水避風的淺水區(qū)。黑魚產卵有營巢的習性,需要有水生植物,因此產卵場有無水草和水深狀況與產卵的關系很大。據報道,在蘆葦絲中黑魚產卵時間較早,在輪葉黑藻中產卵時間次之。產卵場的水深以20~100厘米為宜。如果因漲水使岸邊水草全部淹沒或因枯水等造成產卵場的水深不適宜時,產卵期將延遲到恢復適當水深時才開始產卵。如果天旱水枯時間過長,產卵場得不到適當水深時,親魚會掘起產卵場水底的泥土,掘成適當的水深來產卵,甚至會造成不產卵。黑魚產卵還與水溫等環(huán)境條件有關。在產卵場水溫高于18℃的情況下才能產卵,產印的適溫范圍為18℃~30℃,適水溫為22℃~27℃。水溫低于18℃或高于30℃的情況下都不會產卵。通常產卵在無風晴天,下雨天和有強風的日子很少產卵。
餌料培育:利用土池培育天然餌料,面積2~4畝,兩個以上池塘,施用肥水膏、光合等肥水,浮游動物的繁殖盛期要與魚苗的開口攝食時間一致,可以從水色、透明度上進行判斷,當水色轉淺、呈現(xiàn)灰白色,或透明度增加時,為撈取浮游動物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