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畫框好評如潮,裝裱畫培訓現(xiàn)場一幅完整的國畫,需要使其更為美觀,以及便于保存、流傳和收藏,是離不開裝裱的。因為中國畫大多畫在易破碎的宣紙上或絹類物品上的。裝裱也叫“裝磺”、“裝池”、“裱背”,是我國特有的一種保護和美化書畫以及碑帖的技術,就像西方的油畫,完成之后也要裝進精美的畫框,使其能夠達到更高的藝術美感。
書畫裝裱的歷史:一書畫裝裱藝術的起源和概況中國書畫是世界各國一致公認的東方藝術之瑰寶。伴隨著書畫裝傳統(tǒng)藝術而的書畫裝裱工藝,也可以說是中華民族獨有的工藝。正由于有了裝裱工藝,歷代書畫珍品才得以保藏久遠。
從裝潢工藝高難度的幾個環(huán)節(jié),從舊畫重裝的揭裱、淋洗、修補、全色開始,新畫的托裱、鑲潢、復背、裝軸,統(tǒng)新舊書畫裝潢的整個工藝技術過程于一起。一幅藝術家精心創(chuàng)作的名畫,是離不開畫框制作的必要襯托。
數(shù)字油畫框,又名數(shù)字彩繪和編碼油畫,是通過特殊工藝將畫作加工成線條和數(shù)字符號,繪制者只要在標有號碼的填色區(qū)內填上相應標有號碼的顏料,就可以完成的手繪產(chǎn)品。她流行于歐美、日、韓,匯集休閑、裝飾、饋贈、學習等功能于一身,它能使沒有半點繪畫基礎的人馬上繪制出一幅令人贊嘆的藝術作品,并享受到繪畫過程的無窮樂趣。
硬裱 現(xiàn)今裝裱繡品過程中常用的裝裱方法。繡品完成后,直接在繃子上就把 繡好的作品用膠粘在專用薄木板上,待膠完全粘牢后取下繃子,然后配好裝飾性的 卡紙,然后裝框。 特點:色彩不失真,收藏時不容變形,裝裱時間短。但大的繡品不利于攜帶。
裝裱藝術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和鮮明的民族特色,書畫墨妙必須經(jīng)過裝裱才便于收藏、流傳和欣賞,因而裝裱技術的高低,綾絹色彩的選擇與裝裱形式的設計直接影響到作品的藝術效果;歷代書畫珍品,如已糟朽破碎,一經(jīng)精心裝裱,則猶如枯木逢春,一些珍貴畫文物因此不致湮沒失傳。
裝裱還可以分為原裱和重新裝裱,原裱就是把新畫好的畫按裝裱的程序進行裝裱。重新裝裱就是對那些原裱不佳或是由于管理收藏保管不善,發(fā)生空殼脫落、受潮發(fā)霉、糟朽斷裂、蟲蛀鼠咬的傳世書畫及出土書畫進行裝裱。經(jīng)過裝裱的書畫,牢固、美觀,便于收藏和布置觀賞。而重新裝裱的古字畫,也會延長它的生命力。
國畫裝裱完成后做展示用,可用木線制作成畫框。國畫框大多是圓角形式的框,一般為純手工制作,增加作品古樸、中國風的感覺。國畫裝裱裝框一般都需要用卡紙蓋邊,玻璃覆蓋畫框正面,背板墊于作品背面,用射釘槍進行固定。
各式各樣的畫框看得多了就容易在視覺上產(chǎn)生審美疲勞,中式圓角畫框沉悶古板,歐式油畫框過于夸張隆重,日式相框過于壓抑,韓式ps合成畫框有顯得過于甜美,所以還是朝著簡約并不簡單的畫框設計風格發(fā)展。
時尚簡約的風格是簡單的色彩搭配,比如,黑白搭配,黑和銀搭配等都是不錯的簡約風格。
簡約時尚的黑三角立體外框,在搭配上白色卡紙,在卡紙中間勾芡上一條黑色卡紙腰線立刻顯示出了與眾不同的英倫新風格畫框。
畫框的制作工藝:畫框有三分畫,七分框之說
我國上下五千年的燦爛文化中,關于字畫的文化知識那是很豐厚的,其中字畫裝裱中就有很多的講究。
畫框,一般指繪畫作品的具有裝飾作用的邊框,畫諺中有所謂“三分畫,七分框”的說法。這是說對于繪畫作品來講,邊框的包裝、襯托和裝飾作用的重要性。一件作品沒有邊框的裝飾,無論是物質的還是觀念上的邊框都是不完整的,其品位和價值,除了決定于作品本身的內在品質之外,與之相配的畫框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因素,作品的后完成,或作品的完整性,往往是在后套上了畫框或經(jīng)裝裱,或經(jīng)安裝并進入某種關系的框架之后才顯示出來的。而且不同的作品內容,作品風格以及作品類型,與邊框風格、類型以及顏色的關系都大可講究。
一般畫家都曾有這樣的經(jīng)驗,一件本不太起眼的作品,一經(jīng)套入合適的畫框,掛上墻壁,放入展廳或某個特定的場合和環(huán)境,從一定程度上就成為可以入目的東西;而一件好作品若再襯以合適的畫框,或加以精彩的裝裱、布置,則會顯得更加增色,使之從它的背景中凸現(xiàn)、分離出來,也正是在這種時候,作品才完整地發(fā)揮出它作為人的精神產(chǎn)品的功能;有時候我們把一個空的畫框往某個場景隨便一擱,往往會發(fā)生意想不到的奇跡,那原本屬于現(xiàn)場,而現(xiàn)在己被畫框劃分出來的那一部分,立即就會在我們基于形式意味的豐富積淀的眼睛中,閃現(xiàn)出藝術的光彩;而在另外的時候和場合,我們又會被一個現(xiàn)成的畫框直接導入一種審美狀態(tài),使我們置身于某種審美關系之中。也就是說,這時的畫框已不再是,或不僅僅是某個畫境的邊框,它本身就直接喚起了我們內在的形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