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有金屬的名稱具有一定的相對性,隨著人們對稀有金屬的廣泛研究,新產(chǎn)源及新提煉方法的發(fā)現(xiàn)以及它們應用范圍的擴大,稀有金屬和其它金屬的界限將逐漸消失,如有的稀有金屬在地殼中的含量比銅、汞、鎘等金屬還要多。
有的稀有金屬在物理-化學性質(zhì)上近似而不容易分離成單一金屬。過去制取和使用得很少,因此得名為稀有金屬。19世紀即有稀有元素(rare elements)一詞,20世紀20年代在此基礎上定名為稀有金屬。稀有金屬開發(fā)較晚,所以有時還稱為新金屬(new metals)。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來,由于新技術的發(fā)展,需求量的增大,稀有金屬研究和應用迅速發(fā)展,冶金新工藝不斷出現(xiàn),這些金屬的生產(chǎn)量也逐漸增多。稀有金屬已經(jīng)不稀。稀有金屬所包括的金屬也在變化,如鈦在現(xiàn)代技術中應用日益廣泛,產(chǎn)量增多,所以有時也被列入輕金屬。
報道稱,電腦、充電電池、混合動力車、GPS系統(tǒng)、iPad、游戲設備,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每項技術幾乎都涉及這些稀有金屬元素中的至少一種。
稀有元素是自然界中儲量、分布稀少(一般地殼豐度為100ppm以下)且人類應用較少的元素總稱。稀有元素常用來制造特種金屬材料,如特種鋼、合金等,在飛機、火箭、原子能等工業(yè)領域?qū)儆陉P鍵性材料。
常用的稀有金屬有鋰、鈦、鐳等。
稀有金屬主要用于制造特種鋼、超硬質(zhì)合金和耐高溫合金,在電氣工業(yè)、化學工業(yè)、陶瓷工業(yè)、原子能工業(yè)及火箭技術等方面。
稀有金屬根據(jù)各種元素的物理和化學性質(zhì),賦存狀態(tài),生產(chǎn)工藝以及其他一些特征,一般從技術上分為以下五類:
稀有輕金屬
包括鋰Li、銣Rb、銫Cs、鈹Be。比重較小,化學活性強。
鎘:鎘呈灰色,密度為8.65g/cm3,熔點為321度.主要用于電鍍制造蓄電池等.
鎂:鎂為銀白色金屬(在空氣中容易氧化面發(fā)暗).密度小只有1.74g/cm3,是工業(yè)用金屬輕的金屬,熔點為651度,但在熔化時極易氧化燃燒,鎂的冷塑性變形能力較差.
鎂:鎂為銀白色金屬(在空氣中容易氧化面發(fā)暗).密度小,只有1.74g/cm3,是工業(yè)用金屬輕的金屬.熔點為651度,但在熔化時極易氧化燃燒,鎂的冷塑性變形能力較差鋁:鋁是一種銀白色金屬,具有面心立方晶格,沒有同素異構轉變,密度為2.7g/cm3,熔點為660度,具有良好的導電,導熱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