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育不平等,精英教育與大眾教育的對立。
2、家庭與學校的理想主義教育與社會的現(xiàn)實主義教育的尖銳對立。
3、私有制下的教育未能解決人的信仰問題。
4、應試教育和社會功利性導致精神層面的缺失。學生在考試重壓下得不到任何途徑的心理宣泄,家長在高考為王、望子成龍的心理下,希望變成狂熱;應試教育所突出的分數(shù)至上,讓學生本應享有的道德教育、心理教育、法制教育退居其次。教育,遠非考試那么簡單。[5]
5、家庭教育的家長專政性質以及與此關聯(lián)的家庭暴力等問題,教育科學無法直接在家庭中推進實施
6、學校教育對學生個性的扼殺乃至自由權利(如戀愛)的剝奪,違背人性。學習不能與勞動相結合,反而與考試相結合。在增加學生知識的同時,有意無意減少創(chuàng)造力必要的其他元素。[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