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空間尺度的具體途徑具體說來,對物體空間尺度的感知,可以通過以下幾種途徑:一、由視網膜映像大小來感知。物體投影在視網膜上,物體大,投影也大。我們憑借該映像的大小來估計物的大小。然而,同樣大小的物體在不同距離上,會得到不等大的映像,將被認為大小不一,如圖2-1。無論網膜上的映像如何大小變化,熟悉的東西總會被看作固有的大小,形狀也不走樣。這是大小知覺的恒定性,是由于網膜映像的大小和眼肌的緊張程度相互協(xié)調的作用。眼肌可以修正物體在不同距離上的大小知覺。
作為PM,需理解的4個產品設計常識
1.一定要以“階段性”的視角去審視產品
以前工作經驗淺的時候,我信奉的原則是“一定要朝著90分去做方案”,回頭來看,這個原則很美好,但很不成熟,因為這個原則背后,缺乏產品生命周期意識。
任何事物都有“生”有“死”,在不同時間有不同特點,這是不爭的事實。而一個產品也是有產品生命周期。當前比較主流的產品生命周期分類法是。
驗證階段(快速上線產品,驗證產品是否有人用戶,是否滿足市場需求)
成長階段(完善核心競爭力,提高用戶量和市場份額)
成熟期(提高產品線的運轉效率,開源節(jié)流)
衰退期(開始轉型,尋找新的出路)
當意識到這個周期存在時,你就會發(fā)現(xiàn),不是每一次都要做出90分的方案產品。典型的例子是,驗證階段和成長階段,在基礎功能上的做到60分,核心功能的75分,比基礎功能和核心功能上都做到90分,更加合理,因為這既滿足了階段性的目標,又符合實際的資源投入情況。
畢竟做產品的資源永遠是稀缺的,不可能有完美的資源投入,只有的資源投入。
經驗和常識”VS“技術和方法”
曾經聽到一個觀點
在一件事上做到60分靠經驗和常識就可以,把一件事情做到80分靠技術和方法就行,要做到90分以上靠的只能是藝術了。
近3個月一直在跟的項目,就運用了這一思路了。
我們的這個產品,通過第三方平臺,進行了長達2個月的市場驗證。之后我們就決定開始接回到自己的平臺開發(fā),整個開發(fā)過程中,我們基本上就是參考同類產品的功能點,進行開發(fā),因為我們的判斷是,這些功能點可以說是此類產品的標準功能,不需要進行驗證有沒有用。
但當我們把這一波標準功能開發(fā)完了之后,我們發(fā)現(xiàn)接下來,我們不知道要做些什么功能了,且團隊內部提出的點,誰都沒有把握一定有效。于是我提出,要進行用戶深訪,深度接觸用戶,形成用戶洞察,為接下來的產品和運營策略提供思路。
這里的我判斷其實就是,我們靠著別人的“常識和經驗”做到了七十分,但是要繼續(xù)提升的話,得開始運用一些有技術含量的方法,而不是憑借直覺或者誰說的話有分量。
幸運的是用戶訪談的idea,受到了各方支持,正在進行中ing
至于運用藝術做產品,等到了那個階段時,我們再聊聊。
產品設計是從制訂出新產品設計任務書起到設計出產品樣品為止的一系列技術工作。其工作內容是制訂產品設計任務書及實施設計任務書中的項目要求(包括產品的性能、結構、規(guī)格、型式、材質、內在和外觀質量、壽命、可靠性、使用條件、應達到的技術經濟指標等)。產品設計應該做到: (1) 設計的產品應是先進的、高質量的,能滿足用戶使用需求。(2) 使產品的制造者和使用者都能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3) 從實際出發(fā),充分注意資源條件及生產、生活水平,作適宜的設計。(4) 注意提高產品的系列化、通用化、標準化水平。其主要種類有:新產品自行設計;外來樣品實物測繪仿制;外來圖紙設計;老產品的改進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