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鰭條Ⅱ-6~7;臀鰭條16~20;胸鰭條Ⅰ-7~9;腹鰭條6~7。鰓耙13~16。 [4]
體長為體高的3.1~4倍,為頭長的3.6~4.5倍,為尾柄長的6.2~7倍,為前背長的2.5~2.6倍。頭長為吻長的2.9~3.2倍,為眼徑的2.9~3.8倍,為眼間距的2.1~2.6倍,為頭寬的1.3~1.4倍,為口裂寬的2~2.2倍。尾柄長為尾柄高的1.1~2倍。 [4]
體延長,稍粗壯,吻端向背鰭上斜,后部側扁。頭略大而縱扁,頭背大部裸露;上枕骨棘寬短,接近項背骨。吻部背視鈍圓。口大,下位,弧形。頜齒及腭齒絨毛狀,均排列呈帶狀。眼中等大,側上位,眼緣游離;眼間隔寬,略隆起。前后鼻孔相距較遠。前鼻孔呈短管狀。鼻須位于后鼻孔前緣,伸達或超過眼后緣;頜須1對,向后伸達或超過胸鰭基部;外側頦須長于內側頦須。鰓孔大,向前伸至眼中部垂直下方腹面。鰾1室,心形。鰓蓋膜不與鰓峽相連。鰓耙短小。
背鰭較小,具骨質硬刺,前緣光滑,后緣具細鋸齒,起點距吻端大于距脂鰭起點。脂鰭短,基部位于背鰭基后端至尾鰭基中央偏前。臀鰭基底長,起點位于脂鰭起點垂直下方之前,距尾鰭基小于距胸鰭基后端。胸鰭側下位,骨質硬刺前緣鋸齒細小而多,后緣鋸齒粗壯而少。腹鰭短,末端伸達臀鰭,起點位于背鰭基稍后的垂直下方,距胸鰭基后端大于距臀鰭起點。肛門距臀鰭起點與距腹鰭基后端約相等。尾鰭深分叉,末端圓,上、下葉等長。
黃顙魚食性為雜食性,自然條件下以動物性飼料為主,魚苗階段以浮游動物為食,成魚則以昆蟲及其幼蟲、小魚蝦、螺蚌等為食,也吞食植物碎屑。黃顙魚還大量吞食鯉魚、鯽魚等的受精卵。黃顙魚的食譜較廣,在不同的環(huán)境條件下,食物的組成有所變化。根據(jù)其對101尾黃顙魚胃腸內食物分析,食物種類有幼魚、魚卵、蝦類、水生昆蟲、螺類、水生植物等,其中蝦類出現(xiàn)頻率。
雖然黃顙魚的食性較廣,但餌料組成都比較簡單,不同的體長階段都是以1~3種餌料生物為主,而且由浮動生物向底棲動物轉變。 [6]
生長規(guī)律
黃顙魚屬小型魚類,生長較慢,黃顙魚0+-2+齡為性成熟前的旺盛生長階段,平均增長率較高。特別是1+齡階段生長快,一般至1+齡大部分性成熟,2+齡全部性成熟,3+齡以后體長相對增長率遞減明顯,但由于性腺的發(fā)育,體重相對增長率遞減緩緩慢。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