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臺面光和兩側耳光的配置和運用
一、面光的配置和運用
1、投射位置:正面35度到60度較為合適。一般有1--2道,直接投射與交叉投射相結合。
2、使用器材:一般使用聚光燈、變焦聚光燈、造型燈。面光上燈具運用,如2KW--5KW的聚光燈、造型燈、PAR燈、追光等。色溫一般在2800K--3200K之間,也有高色溫的可達到4000K--4200K,如氙燈等。
3、面光的色彩配置:一種是原色和白光的配置。原色光效損耗較大,一般和白光配合使用。一種是間色照明。如用黃、品青搭配使用。當然,具體要根據(jù)劇情來配置色彩。一般說來。面光色彩不宜太濃,解決照明時,更是如此。只有在渲染氣氛的過程中方使用飽和色。
4、色溫運用:一般常用的升降色溫方法是使用色溫系列色紙。如雷登系列的82A、B、C; 85A、B、C。
5.投射方法:
a垂直投射:可獲得正面均勻的投射。
b交叉投射:增加中心區(qū)域及縱深亮度。增加場景面積。
c重點投射:增加重點角色及景物的亮度。
6、光區(qū)分布:大面積渲染和小面積強調(diào)相互結合。一般采取冷暖對比的方式應用。
7、光區(qū)的透視效果;如前景的亮度和色彩變化如果有意和后區(qū)形成差異,則會形成明顯的透視效果。
8、面光的分色組合:根據(jù)顏色或演出形式分組,有時要根據(jù)演出內(nèi)容來分。
二、兩側耳光的配置和運用
1、耳光:獲得從舞臺一側或兩側投射到舞臺演員或場景的光。
2、耳光配置及應用特點:
a使被照射人物。景物有立體感。
b作面光、輔助光、人物造型光。
c從一側或兩側對舞臺氣氛進行渲染。
d外側燈或內(nèi)側燈交叉投射可獲得較大的投射范圍。光色相同從兩側投射時,位置高的燈一般投射較遠的位置。
e淺色燈一般放在高位置。
f選擇部分燈具作重點投射。
g選擇對稱或不對稱投射。
舞臺內(nèi)景和外景應該如何布光
一、內(nèi)景的布光:
1、設計者的構思要細致具體,想象要豐富。對布景所展示的環(huán)境都應有所設想,如內(nèi)室、外室、走廊、過道等,室內(nèi)室外層次關系也要有所體現(xiàn)。創(chuàng)造出人物生活的環(huán)境氣氛。
2、要善于運用規(guī)定情景中的光源——窗外的陽光室內(nèi)的道具燈等,用以構成燈光氣氛的明暗和塑造人物的立體感在景中要特別注意光影的協(xié)調(diào)。用光時要能消滅不必要的陰影。
3、布光技術上,要特別能運用面光。柱光、頂光。在三者的銜接關系上,要細致周密,避免布光上的生硬。
4、在色光應用上,一般要比較細膩、柔和、含蓄。對色光互相沖淡的效果要有所掌握。
其它:
1、導演的處理方式不同,布景的風格也是多種多樣,布光技術理當有所創(chuàng)新。
2、話劇、舞蹈、戲曲等劇種不同,布光與用色應根據(jù)這些藝術形式的特點與要求去考慮。
3、演出藝術的發(fā)展,于鏡框式舞臺已不能滿足創(chuàng)作的需要。伸出式舞臺。四面觀眾的舞臺等等這類舞臺的布光將在后面作專門闡述。
光束能在視覺心理上產(chǎn)生反應,除了劇情本身的因素外,還有其它許多復雜的途徑,下面從光束和其它元素相結合的角度,做簡單分析:
光束強度與心理
19世紀6o年代。物理學家麥克斯韋在前人的基礎上,證明了光的實質(zhì)是波長不同的電磁波的理論。電磁波是一種由發(fā)光體輻射出的物理能量,發(fā)光體輻射能的強弱,可以用人眼對光的相對感覺量,來作為基本衡量標準,即光通量。(光源在單位時間內(nèi)輻射可見光的總量,單位是流明)。演出空間中光束的形象,一般是通過照亮空間中漂浮的煙霧顆粒呈現(xiàn)出來。光的強度越大,同等數(shù)量的顆粒被照得就越亮,視覺畫面中明暗的對比度就大。光束的視覺沖擊力就越大,光束語言在視覺心理中的份量就越重。
光束形狀與心理
光束的形狀是組成光束語言的重要元素之一。運用不同形狀的光束做為舞臺美術的造型手段,是現(xiàn)代燈光設計的重要特征之一。光束的形狀有不同粗細和不同外型。粗的柱狀光束會使人感到厚重古樸。雄壯有力。如回光燈的光束。它猶如一束陽光穿破混沌宇宙中氤氳云氣,一瀉而下。又如一幅歐洲油畫般神秘而深沉。PAR燈中等粗細的柱狀光束,使人感到靈巧而工整。有圖案般極強的裝飾性。造型燈及電腦燈投射出的細絲般光束,令人想起陽光和春雨,常常讓人心情輕松,無限愜意。
光束的粗細除了使人聯(lián)想到宇宙間的自然萬物外,還能喚起人對聲音的無限遐想。粗的柱狀光束使人聯(lián)想起大提琴鏗鏘的音色,讓人在濃烈的氛圍之中感受舞臺的神秘。PAR燈的強烈光束經(jīng)常會夾雜著中提琴圓潤、激揚的旋律。令人神清氣爽。而根根絲狀光束常有金屬般清脆感,會伴隨長笛或小提琴的音符迎面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