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色裱是在貢四周用上適色鑲上,其余不夠的長度再采用深色較為隱重的鑲料,接湊于天地頭裱成需要的長度。如畫芯長是二尺,要想裱成六尺左右的長度,就需加四尺鑲料,這樣只用一色,則鑲料長于畫芯的一倍,在配色上有喧賓廳主的副作用。同時也顯得單調。這樣就可裱成二色。即圈的上下、另加天地。
對聯(lián):由二條字數(shù)相等、內容相連,畫心尺寸與裝裱規(guī)格完全相同的書法作品而組合的。
卷軸:是由天頭、隔水、引首、尾子將畫心連接而成的。
天頭:古時稱為“里”,綾質,多 為青湖色;
隔水:古時有人稱為“引首”或“玉池”,綾質,多為米黃等淺色;
引首:亦稱“迎首”紙質,或原白或染色,用于題字;
經折裝:四條畫心同時由一張鑲料挖嵌,并留半開空白頁。然后,左右交替折呈五頁相連狀,稱“兩半開”。 平開冊頁:是一種不加任何飾料,直接由宣紙托合的簡易裝飾。
轉邊冊頁:其嵌身料為絹或綾,不是采用通常的套邊,而是以轉邊的方法解決脫絲毛邊,故稱轉邊冊頁。 冊面:既本冊頁的封面與封底。
中國書畫主要是采用絹或宣紙做成。其材料質地纖薄、特性柔軟、歷時較久、易于破碎,古代為了利于保存,便于觀賞,從加固的實用需要出發(fā),多用麻紙、布帛等材料在書畫背面裱褙數(shù)層為裝裱,稱之為“裱褙”。而后逐漸加以美化,四周鑲嵌薄型的綾、絹等絲織品為邊框,在背面裱一層或數(shù)層紙,并加上必要的裝飾,使原件更為牢固,而且便于舒展、懸掛,以適應人們觀賞的要求。所以說裝裱是伴隨著書畫傳統(tǒng)藝術的發(fā)展而產生的書畫裝裱工藝。裝裱可以說是對書畫的深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