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80年代前期,基于“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jié)為輔”的體制格局,工藝美術行業(yè)形成了綜合管理、生產、教育、研究及交流傳播諸機制機能的龐大而整飭的運行體系。體系結構中,從中央到省、地、市縣的四級管理體制,統(tǒng)籌除外貿外的計劃指令、原料供應、資金分配、生產組織、人才培養(yǎng)、創(chuàng)作研究、展覽宣傳、評比認證、藝術交流、學術團體和專業(yè)刊物等事業(yè)產業(yè)鏈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同時,從中央到地方每年都舉辦座談會、交流會、展覽會、評審會等專業(yè)活動,并有“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等評價、榮典制度。這一時期的工藝美術在程度的集約化中得到新的發(fā)展,其門類品種、藝術面貌、制作質量以及技藝類型和水平發(fā)揮都達到新的歷史高度。
山東省的花邊、草編,歷來是享譽海外的大宗出口商品,遠銷10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此外、山東濰坊的嵌銀絲紅木小件、仿古銅器、風箏、拓片、木版年畫;淄博的美術琉璃和美術陶瓷;掖縣的石雕,都是傳統(tǒng)佳品。江蘇省工藝美術品種和產地之多,堪稱全國之首。舉世聞名的蘇繡,是中國四大名繡之一。蘇州的緙絲、宋錦、紅木雕刻、明式家具、文房四寶、仿古銅器、裝裱、桃花塢木版年畫以及折扇、檀香扇、寶素珠等,都是聲名卓著的傳統(tǒng)工藝品。江蘇省工藝美術的主要產地和產品還有:揚州玉器和漆器、常熟花邊、南京云錦、宜興紫砂陶器、常州梳篦、無錫惠山泥人、南通彩錦繡等。浙江省的產區(qū)和工藝品有:青田石雕、樂清黃楊木雕、嵊縣竹編、蕭山花邊、杭州織錦、杭州綢傘和王星記折扇、龍泉青瓷和龍泉寶劍、溫州甌塑和挑花,以及臺州、寧波的草編、麻編等。福建省的主要產品有:福州的脫胎漆器、壽山石雕、龍眼木雕、軟木畫、德化瓷器,漳州臉譜、泉州木偶、竹編、廈門珠繡。廣東的工藝美術生產十分發(fā)達,的產品有粵繡、花邊、彩瓷、端硯、金漆木雕、藤編、葵編、草編、陶瓷、焰火爆竹等。主要產區(qū)集中在廣州、佛山、汕頭、肇慶、東莞等地。四川省是西南地區(qū)工藝美術的集中產區(qū),品種十分豐富,有蜀繡、漆器、首飾、瓷胎竹編、竹簾畫、篾絲扇、榮昌陶器、邛崍彩釉陶瓷等傳統(tǒng)產品。湖南省的工藝美術也在全國占有重要地位,傳統(tǒng)產品有湘繡、菊花石雕、醴陵瓷器、邵陽竹刻、瀏陽爆竹、益陽水竹涼席和竹器。
此外,其他省、自治區(qū)也有不少的傳統(tǒng)美術工藝品和產區(qū),如江西省的景德鎮(zhèn)瓷器和宜春地區(qū)的焰火爆竹;陜西省西安的皮影、陶俑、剪紙、唐三彩等;安徽省歙硯和蕪湖鐵畫;山西省的稷山螺鈿漆器和平遙描金漆器;河南省的禹縣鈞瓷、臨汝汝瓷和開封汴繡;河北省的曲陽漢白玉石雕、唐山瓷器;遼寧省的撫順煤精雕刻、沈陽“遼三彩”;吉林省的樹根雕、地毯;哈爾濱的編結繡、樺木雕刻;湖北省的漢繡和廣濟竹器;廣西的泥興陶器、桂林梳篦和欽州焰火爆竹;貴州省的大方漆器和玉屏蕭笛;云南省的斑銅、大理石雕和個舊錫器;甘肅省的酒泉夜光杯和洮州石硯;內蒙古的地毯;青海省的酥油塑;寧夏的賀蘭山石刻等。
地方特色同藝術流派又是相輔相成的。在地方特色的環(huán)境中培育了藝人;藝人的才智和成就又推進了地方特色的豐富和提高。中國工藝美術歷代相傳,過去培養(yǎng)人才主要靠師傅帶徒弟。有成就的藝人“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形成了自己的風格特色。受他們的影響,在傳授技藝,培養(yǎng)人才的過程中,圍繞“名師”而自然形成了以師徒關系為凝聚的各家藝術流派。例如在景德鎮(zhèn)陶瓷業(yè)中就有以知名陶器藝術家王步(擅長青花)、劉雨岑(擅長粉彩)、段茂發(fā)(擅長古彩)、曾龍升(擅長瓷塑)等為首的眾多藝術流派。北京玉器行業(yè)的知名藝人有潘秉衡、何榮、劉德盈、王樹森、張云和。其中潘秉衡擅長薄胎、金銀錯,并開創(chuàng)有故事情節(jié)和思想內容的群像作品;何榮擅長神佛、仕女;劉德盈擅長立體花卉;王樹森技藝超群,擅長人物;張云和擅長禽鳥,有“鳥兒張”之稱。福州的壽山石雕,自清末就分“東門”、“西門”兩大派。20世紀50年代以來,又有藝人陳敬祥、馮久和、郭功森、周寶廷等,以其獨特的藝術成就,自成體系。蘇繡,自清末刺繡藝術家、教育家沈壽吸取西方和日本美術、刺繡之長,創(chuàng)制仿真繡;30年代楊守玉吸取油畫藝術之長,創(chuàng)制亂針繡;50年代朱鳳創(chuàng)制散套針繡,此后蘇繡已不再是單一的藝術風格。中國工藝美術流派紛呈,反映了創(chuàng)作的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