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的陳列采光照明主要有自然光、人工光和綜合光三種方式。其中人工光在陳列中的運用,被普遍認為是完全可以控制的理想采光方式。一般來說,適用于博物館的通用光源主要有熒光燈、白熾燈、金屬鹵化物燈等。但選擇光源要慎重,因為很多光源或多或少含有不同強度的紅光外線和紫光外線。因此,在陳列中可以通過對各種光源的比較分析并結合陳列風格及文物保護要求選拔光源和照明設備。近年來,利用光纖傳導性方式照明的冷光源——光導纖維照明開始在陳列中廣泛應用。光導纖維照明由于其獨特的照明方式和具有普通照明所不及的優(yōu)點,非常適用于全封閉式人工照明的陳列及展柜陳列使用。其的特點是,無紅外光和紫外光輻射、不導電和不發(fā)熱、可將光線導向各個不同的地方、不會產生老化現(xiàn)象,使用壽命長、照明系統(tǒng)檢修方便等。上海博物館、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上海魯迅紀念館、南京博物院等博物館陳列中都采用大連生產的光導纖維照明展柜,并取得良好效果。
對文物進行照明,國家對照度是有限制的。博物館陳列室采光照明的標準是:對光高敏感的書畫、文獻書籍、絲綿麻毛紡織品等文物,其照度標準是≤50 Iux。對光敏感的漆器、油畫、皮革等文物,其照度標準為≤150 Iux。對光不敏感的鐵器、玉石、陶瓷等,其照度標準≤300 Iux。對光高敏感文物的年曝光量標準為12000 Iux,及50 Iux的照度全年平均300天每日曝光8小時。對光敏感文物的年曝光標準為36000 Iux,及時性150 Iux的照度全年300天曝光8小時。
商業(yè)競賽的格局已步入一個大商業(yè)時代,在劇烈競賽的空氣中,商家為了招引消費者的眼球,推進出售,在每個細節(jié)上都力求異乎尋常。特別是在賣場上,除了店肆的規(guī)劃、櫥窗的外型等下足功夫,更是在貨臺陳設上,獨具匠心,以求強烈的視覺沖擊力,營形成一種商業(yè)空間的出售環(huán)境,以濃重的規(guī)劃烘托本身的賣點空氣,以獨特的特性建立商圈的形象,以爭奪更多消費者的光臨,來獲取更大贏利。因而,貨臺陳設也越來越受商家的注意,變成出售體系中重要環(huán)節(jié)。
在博物館中,墻壁經常以藝術雕塑的形式出現(xiàn),這使得不可能在有限的空間內展示更好的展品。如果在400x400x1600的點柜中陳列許多較小的文物或藏品,則很容易浪費空間,因為每個博物館中的陳列柜之間的距離應保持在1800-2000之間,以便客戶更好地欣賞它。因此,在墻上大驚小怪并插入懸掛式櫥柜可以充分利用空間來彌補小型文物或小型藏品的展示。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