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質(zhì)印章的養(yǎng)護(hù)
1、各類石質(zhì)印章多為葉臘石,硬度一般在摩氏2-4級間,所以切忌與硬物或相互碰撞,怕怕一大盒子章全部放在一起,用的時候來回翻找,叮叮當(dāng)當(dāng)若鐘磬齊鳴,這樣用一次相互磕碰一次,看著都心痛。
2、每次用完后及時用軟布、軟紙、硬毛牙刷等擦拭干凈,(反之時間長了印面糊堵,影響印拓的真實面目)放置印盒里,或者自己用硬紙殼根據(jù)印章大小折疊倆小盒,外邊用透明膠帶粘緊,平時套在印章兩頭,可以把硬紙殼是帶個印拓,使用時一看便知,不用每個套盒都打開看看。
3、章料無論是山坑、水坑的一但開采后,就與地脈的氣息斷絕了,好像個嬰兒離開了母體一樣,在日常的氣候、環(huán)境下久了,保養(yǎng)不慎勢必會變色、裂痕出現(xiàn)。專業(yè)收藏章料的所以有油養(yǎng)、封蠟等多種養(yǎng)護(hù)方法。我們至少要做到不可長時間光照、放置較潮濕處、適當(dāng)?shù)陌淹嫦戮涂梢浴?/p>
印章材料(簡稱印材)就是雕刻印章所用的不同物質(zhì)材料。在秦王朝前所用材料大都是金、銀、銅、犀角、象牙等,但從出土的戰(zhàn)國時代的官、私印來看,絕大多數(shù)是銅質(zhì),也有玉印、石印,但犀角和象牙印尚未見過。秦漢至南北朝印章仍使用在封泥上,多見的也是銅印,間有玉、金、銀、鐵等。在封建時代不僅印名有等級區(qū)別,官印印材也有等級限制,其次序是金玉貴,銀次之,鋼又次之。但對于私印印材卻沒有限制。
引首章是鈐蓋在書法作品右上的章,又稱“隨形章”,是隨石料的造型順勢刻成的的章,一般不宜為方形,而以半通、長方、圓形、半圓形、隨圓葫蘆形、自然形、肖形等為好。書法作品上是否蓋引首章要看需要而定,如款首過于整齊,需“破形”;款尾印章分量太重,需“提升”;作品上印章分布單調(diào),需“調(diào)整”,這時應(yīng)考慮蓋引首章。
鑒藏章是鑒賞收藏者用章。據(jù)載,鑒藏章亦始于唐,宋以后盛行。唐太宗自書“貞觀”二字作連珠印,唐玄宗作“開元”二字連珠印,皆用于御藏書畫。后來鑒藏名稱頗多,如收藏,珍秘、審定、鑒賞、過目等。鑒藏用章,應(yīng)視字畫之大小,以不損字面與畫面為要。有些鑒藏者為了自己流芳千古,蓋章時往往破壞畫面,這是要注意防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