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老董酒,首先要了解董酒包裝和商標的變遷。
民國時期的董酒,有名無標。以散酒銷售為主,少量被裝入土陶罐,以洗凈風干的豬小腸剪塊,用細麻線捆扎封口,如今早已蹤跡全無。
解放后,1958-1966年開始使用的“湘江”牌是代董酒的商標,具有濃厚的鄉(xiāng)土氣息,民間稱之為“金龍”牌。主要是因為其玻璃酒瓶下部的文字“地方國營遵義酒精廠出品”周圍有白龍圖案,張牙舞爪奪人眼球;
第二代董酒商標是“紅城”牌,寓意遵義乃“紅色之城”。該商標只用了一年,1966-1967年。從1967年開始,改為“董公寺”牌;1976年,又恢復為“紅城”牌。
1980年代初,董酒重新設計了兩款商標,“董”牌用于內銷,“飛天”牌用于出口。一直沿用到1990年代。其間,酒標正標的顏色、頸標的顏色形狀都有變化,吊牌也有不同。1983年8月13日,董酒還啟用了250克和125克的包裝,其酒標與同時代的大瓶裝一樣。
老董酒喝起來口感更佳濃郁,藥香更為突出,一般人較難習慣,而一旦喜歡便很難割舍,一般老酒已“難入法口”。
董酒香型的獨特在于其釀造工藝,與其他任何白酒都不相同。它采用小曲小窖制取酒醅、大曲大窖制取香醅、雙醅串香工藝生產,經過分級陳釀,科學勾兌,方才造就董酒的典型風格——酒液清澈透明,香氣幽雅舒適,入口醇和濃郁,飲后甘爽味長?!磅ハ?、醇香、百草香”是構成董香型的幾個重要方面。因其有別于醬、濃、清、米香型酒,國家有關部門將其列為“董香型”的代表,并以此制定“董香型”酒類國家標準。
董酒屬大小曲、董香型優(yōu)質白酒,董酒廠坐落在遵義市北郊距市區(qū)7.5公里的董公寺,往北40公里是天險"婁山關"。川黔鐵路和公路都經過此地.這里地處貴州高原主體北端,以低山丘陵和寬谷盆地為主.由于大婁山脈的調劑,董公寺一帶局部小氣候穩(wěn)定,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田地肥沃,綠樹成蔭,清泉漫流,環(huán)境幽靜,很適宜釀造類微生物生長繁殖,是一個釀酒歷史悠久的地方,董酒因創(chuàng)始于此地而得名。
說到白董,是柔雅董香酒的典型代表,在我喝過的白董中,有早期的白塑蓋白董,中期的紅塑蓋白董和后期的鐵蓋白董,這三款酒中,時間越早的白董品質越好。不過這三款酒也有不同的特點呈現:白塑蓋董酒帶點早期金字董的特點;紅塑蓋董酒非常柔雅,酒體透亮感不錯,濃香窖香并不出頭;鐵蓋白董有點出頭的濃香窖香味道,這跟窖泥長時間不更換,維護不好,泥性偏酸等因素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