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獅子,是我國的民間藝術(shù),每逢元宵佳節(jié)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在唐段安節(jié)《樂府雜尋》中說:"戲有五方獅子,高丈余,各衣五色,每一獅子,有十二人,戴紅抹額,衣畫衣,執(zhí)紅拂子,謂之獅子郎,舞太平樂曲."詩人白居易《西涼伎》詩中對此有生動的描繪:"西涼伎,西涼伎,假面胡人假獅子.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帖齒.奮迅毛衣擺雙耳,如從流沙來萬里."詩中描述的是當時舞獅的情景. 而且,在一千多年的發(fā)展過程中,獅舞形成了南北兩種表演風(fēng)格。
北派獅舞以表演"武獅"為主,即魏武帝欽定的北魏"瑞獅".小獅一人舞,大獅由雙人舞,一人站立舞獅頭,一人彎腰舞獅身和獅尾.舞獅人全身披包獅被,下穿和獅身相同毛色的綠獅褲和金爪蹄靴,人們無法辨認舞獅人的形體,它的外形和真獅極為相似.引獅人以古代武士裝扮,手握旋轉(zhuǎn)繡球,配以京鑼,鼓鈸,逗引瑞獅.獅子在"獅子郎"的引導(dǎo)下,表演騰翻,撲跌,跳躍,登高,朝拜等技巧,并有走梅花樁,竄桌子,踩滾球等高難度動作。
為推進舞龍、舞獅運動在國內(nèi)的遍及開展及在世界范圍內(nèi)的推廣,國家體育總局于1995年景立了我國龍獅運動協(xié)會,并屢次舉辦了世界及國內(nèi)龍獅比賽。當前,在世界上也成立了"世界龍獅總會",總部設(shè)在北京。
荷花池邊住著一對勤勞善良的青年夫婦,男的叫百葉,女的叫荷花,夫妻倆男耕女織,相敬相愛。這一年,荷花懷了孕,過了十個月,孩子卻沒有生下來。又過了一年,還是沒有生下來,直到九百九十九天,才生下了一個男孩。百葉見孩子生得端正健壯,心里好生喜歡。再仔細一瞧,倒是錯愕不已:這孩子的胸口脊背上長著細細的龍鱗,金光閃閃,耀人眼目。數(shù)一數(shù),有九百九十九片。旁邊的接生婆一見,大吃一驚,嚷道:“哎呀,了不得,你們家里生了個龍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