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獅的基本特征是外形夸張,獅頭圓大,眼睛靈動,大嘴張合有度,既威武雄壯,又憨態(tài)可掬。
舞獅在中國民間藝術表演中占有重要地位,1953年,曾到首都北京參加中國民間藝術匯演,并代表國家多次出訪演出。曾在羅馬尼亞首都布加勒斯特舉行的“第四屆世界青年聯歡節(jié)”的比賽中獲一等獎。
現今,由于舞獅道具昂貴、培養(yǎng)新人不易等原因,徐水舞獅面臨傳承危機,亟待有關部門加以搶救、扶持。
南獅又稱醒獅 [8] ,以廣東等地的醒獅代表性,分為文獅、武獅和少獅三大類 [9] 。醒獅是融武術、舞蹈、音樂等為一體的漢族民俗文化,由唐代宮廷獅子舞脫胎而來,五代十國之后,隨著中原移民的南遷,舞獅文化傳入嶺南地區(qū),明代時期,醒獅出現在廣東南海縣(今廣東省佛山市)。
為了增加娛樂性,采青有時還會用上各種采青的方式(采天青、采地青、采水青等等)并配以各種特技動作,例如上肩(舞獅頭者站在獅尾者肩上),疊羅漢,上桿(爬上竹桿), 或者過梅花椿(經過高低不一長木椿)等等。
舞南獅時會配以大鑼、大鼓、大鈸。獅的舞動要配合音樂的節(jié)奏。舞南獅有時還會有一人扮作「大頭佛」,手執(zhí)葵扇帶領。舞獅之前通常還會舉行「點睛」儀式。儀式由主禮嘉賓進行,把朱砂涂在獅的眼睛及天庭上,象征給予靈氣及生命。
在舞獅技藝中,北獅重寫實,南獅重寫意。在南獅表演中要體現獅子時而威武勇猛,雄壯威風,時而嬉戲歡樂,幽默詼諧,那么就要將喜、怒、醉、樂、猛、驚、疑、動、靜、醒等神態(tài)表演得惟妙惟肖、出神入化、淋漓盡致。
成功的表演往往讓觀眾看到的不但是精湛的技藝和高超的難度,更重要的是讓觀眾從中看出或悟到獅子在表演中的各種思維、各種動作的目的,把舞獅表演擬人化,賦予人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