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獅的造型酷似真獅,獅頭較為簡單,全身披金黃色毛。舞獅者(一般二人舞一頭)的褲子,鞋都會披上毛,未舞看起來已經是惟妙惟肖的獅子。獅頭上有紅結者為雄獅,有綠結者為雌性。北獅表現(xiàn)靈活的動作,與南獅著重威猛不同。舞動則是以撲、跌、翻、滾、跳躍、擦癢等動作為主。
北獅一般是雌雄成對出現(xiàn);由裝扮成武士的主人前領。有時一對北獅會配一對小北獅,小獅戲弄大獅,大獅弄兒為樂,盡顯天倫。北獅表演較為接近雜耍。配樂方面,以京鈸、京鑼、京鼓為主。
河北是北獅的發(fā)祥地。徐水縣北里村獅子會創(chuàng)建于1925年,以民間花會形式存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得以迅速發(fā)展。
南獅又稱醒獅 [8] ,以廣東等地的醒獅代表性,分為文獅、武獅和少獅三大類 [9] 。醒獅是融武術、舞蹈、音樂等為一體的漢族民俗文化,由唐代宮廷獅子舞脫胎而來,五代十國之后,隨著中原移民的南遷,舞獅文化傳入嶺南地區(qū),明代時期,醒獅出現(xiàn)在廣東南??h(今廣東省佛山市)。
把生菜及利是(紅包)懸掛起來,獅在「青」前舞數(shù)回,表現(xiàn)猶豫,然后一躍而起,把青菜一口吃掉(謂之采青),再把生菜咬碎(謂之碎青),還要模仿獅子吃飽的表情神態(tài),(謂之醉青)再把咬碎的青吐向大家致意(謂之遍地生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