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龍又稱龍燈舞、龍燈舞。龍是一種古老的圖騰。相傳龍能行云避雨,消災(zāi)降福,象征吉祥。因此,舞龍祈求平安、五谷豐登已成為全國各地的風(fēng)俗。從春節(jié)到元宵節(jié),很多地方都有舞龍的習(xí)俗。龍?jiān)谥腥A民族中代表吉祥、尊嚴(yán)、勇敢,也是權(quán)力的象征。 傳承舞獅的意義。
北獅一般是雌雄成對出現(xiàn);由裝扮成武士的主人前領(lǐng)。有時一對北獅會配一對小北獅,小獅戲弄大獅,大獅弄兒為樂,盡顯天倫。北獅表演較為接近雜耍。配樂方面,以京鈸、京鑼、京鼓為主。
南獅造型較為威猛,舞動時注重馬步。南獅主要是靠舞者的動作表現(xiàn)出威猛的獅子型態(tài),一般只會二人舞一頭。獅頭以戲曲面譜作鑒,色彩艷麗,制造考究;眼簾、嘴都可動。
舞龍?jiān)醋怨湃藢埖某绨?,每逢喜慶節(jié)日,人們都會舞龍,從春節(jié)開始舞龍,然后二月“龍?zhí)ь^”、端午節(jié)時也舞龍。舞龍時,龍跟著繡球做各種動作,穿插,不斷地展示扭、揮、仰、跪、跳、搖等多種姿勢。所以以舞龍的方式來祈求平安和豐收就成為全國各地漢族的一種民俗文化。
南獅主要靠舞者的動作來表現(xiàn)獅子的樣子,一般只有兩舞。獅子頭以戲曲面部妝容為一課。色澤鮮艷,工藝精湛;眼睛、嘴巴和耳朵可以移動。隨著現(xiàn)代科技的發(fā)展,很多獅子頭上都裝上了LED,可以隨意開關(guān)。南獅舞主要以表演“獅獅”為主。表演注重抓、抖、舔頭發(fā)等表情,生動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