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獅被認為是驅邪避害的吉祥瑞物,每逢節(jié)慶或有重大活動必有舞獅助興,長盛不衰,歷代相傳。
舞獅活動也廣泛流傳于海外華人社區(qū),有華人之處,必有舞獅,這成為了揚民族之威、立中國之魂的重要儀式,以及海外同胞認祖歸宗的文化橋梁,其文化價值和影響十分深遠。
《采青》歷經變遷,衍生出多種套路,廣為流傳。遂溪醒獅的表演逐漸從傳統的地獅發(fā)展到凳獅,從凳獅發(fā)展到高臺獅、高竿獅、高竿獅到樁獅。存根獅子的難度也在增加,比如增加了走鋼絲、跳天等表演。zui高樁近3米,zui大跨度3、7米,充分體現了“新、高、難、險”的特點。
舞龍源自古人對龍的崇拜,每逢喜慶節(jié)日,人們都會舞龍,從春節(jié)開始舞龍,然后二月“龍?zhí)ь^”、端午節(jié)時也舞龍。舞龍時,龍跟著繡球做各種動作,穿插,不斷地展示扭、揮、仰、跪、跳、搖等多種姿勢。所以以舞龍的方式來祈求平安和豐收就成為全國各地漢族的一種民俗文化。
龍是海中神物,在古代被看成能行云布雨、消災降福的神奇之物。數千年來,炎黃子孫都把自己稱作是“龍的傳人”。舞龍,在民俗上與龍有著緊密的聯系,只是地方不同,風俗有所不同,這也充分體現了我國因地域幅員遼闊,民間民俗文化的多樣性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