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獅表演有多樣性,在南獅和北獅種高空表演的舞獅有高桿獅,梅花樁和高幅舞獅三種,下面舞獅就分別針對三種舞獅方式和相關(guān)內(nèi)容做出以下的歸納; 一、高桿舞獅 三種高空舞獅種高桿舞獅屬于比較南見的種類,相對于其他兩種其實難度是簡單1、高桿舞獅是怎么演出的 高桿舞獅演出的方式是一根特定的竹竿或者鐵的道具打造而成的,高度5米左右,需要至少8人合力完成的一種項目2、高桿舞獅的形式 高桿舞獅的演出形式主要是兩種,一種是從底部攀爬到高度五米的高度以后在掉頭以獅尾在后的方式退回;還有一種是在爬到高度米時候慢慢退到一定位置以后從高空跳下。 二、梅花樁舞獅 梅花樁舞獅在三類高空表演中是精彩的一種,演出形式也是多的一個項目,當(dāng)然難度也是的1、梅花樁舞獅是怎么演出的 梅花樁是特別定制的舞獅道具,分為小樁9根和大樁21根,高度2.5米,長度15米,在樁上做出,跳,翻,走,上,下,,竄的動作2、梅花樁的演出形式 梅花樁從上樁到下樁每個環(huán)節(jié)都是由特別的動作組成的,上樁要求行云流水,下樁要求出其不意,在樁上跳樁時候要求前跳后跟,前跳后隨兩種,樁上液也要做出醉獅,呆萌等動作
舞龍是中國極富民族色彩的民間藝術(shù)之一。逢有大節(jié)日 ,大慶典,及出會巡游等,必有舞龍助慶。至于舞龍始自何時,已無可稽考。但上古時代,如遇水旱瘟疫,妖孽兇災(zāi)之時,舞龍祈雨的儀式風(fēng)俗,是可以意想得到的。因為龍是生活于大海中神物,是風(fēng)雨的主宰,有呼風(fēng)喚雨的無邊法力,故此逢旱便逢澇則求它開恩庇佑。在儀式的巫師術(shù)士,模做龍的活動姿態(tài),回旋舞動,以“似因生似果”的法術(shù)原理,以求達(dá)至祈雨祈晴的效果,這就是舞龍的原始起源。
由這種祭會上的儀式的玩藝,而演變成娛樂助慶式的玩藝,則是后事的事。由東京夢華錄紀(jì)宋時之宵百戲的起戲:“又于左右門上,各以草把轉(zhuǎn)成戲龍之狀,用青幕遮龍、草上密置燈燭萬盛,望之蜿蜓,如雙龍飛走”,便可知舞龍燈(舞火龍)之風(fēng)俗,已于中古時代已盛行了。近世,中國南北各省,皆流行舞龍的風(fēng)俗,新年春節(jié),迎神賽會,皆少不了以金龍銀龍助陣,比舞獅更熱鬧和生色。
南龍,顧名思義,在江南一帶發(fā)展出來的舞龍形式。
南龍的龍身比較重,是整條龍重的部分。南龍的風(fēng)格在有氣勢。因為
它的重量關(guān)系,所以動作上說,沒有像北龍般注重花巧,而在注重體力上。
引南龍的拿一顆龍珠一個人,再加上龍身,通常就要有十個人左右,龍身大約長九米。由于南龍不追求靈活,所以,龍身可以在二十米、百米,甚至有千米長龍。大細(xì),亦因應(yīng)龍身長短而改變。
在制作上,南龍比較傳統(tǒng),用竹紙扎。傳統(tǒng)的龍身花紋是用布縫上去,而比賽龍的龍身花紋,為求輕巧,也是在布上畫出來的。部份都在采用畫上去的方法,甚至在電腦配合縫出來。
南龍的動作,通常有盤圈、S彎、越過龍身等等。
龍珠為球形,球體直徑為0.33-0.35m,桿高(含珠)不低于1.7m。重量不得小于3kg,外形寬不小于0.36m,高不小于0.6m,長不小于0.9m,桿高不低于1.25m,(含桿高)不低于1.85m。 [12]
舞龍比賽通常以九節(jié)布龍參賽,龍身為封閉式圓筒形,直徑為0.33-0.35m,全長不小于18m,龍身桿高(含龍身直徑)不小于1.6m,兩桿之間距離大致相等舞龍比賽的計時是以位運動員踏入賽場就掐表計時,如在賽場內(nèi)靜止造型候場,則以位運動員開始動作開表計時。在完成套路動作的后一個隊員離開賽場時停表,如在賽場內(nèi)靜止造型結(jié)束,則以全體運動員完成靜止造型動作后停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