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龍運動是指舞龍者在龍珠的引導下,手持龍具,隨鼓樂伴奏,通過人體的運動和姿勢的變化完成龍的游戲,穿,騰,躍,翻,滾,戲,纏,組圖造型等動作和套路,充分展示龍的精,氣,神,韻等內(nèi)容的一項傳統(tǒng)體育項目。中華民族是世界上人口多的國家,世界上凡是有華人居住的地方都把“龍”作為吉祥之物,在節(jié)慶、賀喜、祝福、驅(qū)邪、祭神、廟會等期間,都有舞“龍”的習俗。這是因為,“龍”是中國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崇拜的圖騰。龍是海中神物,在古代被看成能行云布雨、消災降福的神奇之物。數(shù)千年來,炎黃子孫都把自己稱作是“龍的傳人”。舞龍,在民俗上與龍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只是地方不同,風俗有所不同,這也充分體現(xiàn)了我國因地域幅員遼闊,民間民俗文化的多樣性的特點。
舞龍是中國極富民族色彩的民間藝術之一。逢有大節(jié)日 ,大慶典,及出會巡游等,必有舞龍助慶。至于舞龍始自何時,已無可稽考。但上古時代,如遇水旱瘟疫,妖孽兇災之時,舞龍祈雨的儀式風俗,是可以意想得到的。因為龍是生活于大海中神物,是風雨的主宰,有呼風喚雨的無邊法力,故此逢旱便逢澇則求它開恩庇佑。在儀式的巫師術士,模做龍的活動姿態(tài),回旋舞動,以“似因生似果”的法術原理,以求達至祈雨祈晴的效果,這就是舞龍的原始起源。
任何與人相關的表演都有基本步法,醒獅表演也不例外,而很多舞獅隊在進行醒獅表演教學時都要求所有隊員必須掌握舞獅的基本步法。那么舞獅的基本步法一般主要有哪些步法呢?
醒獅表演中的基本舞獅步法主要有:上步、退步、左右側(cè)步、交叉步、跳步、碎步、小跑步、右仆步、雙弓步、八字馬、四平大馬等步法。其中上步和退步是指讓醒獅一只腳向前(或向后)邁步,另一腳隨即跟上并呈現(xiàn)兩腳平行站立的步法。向前稱為上步,向后稱為退步。
左右側(cè)步是指讓醒獅一只腳向左(或向右)側(cè)邁一大步,另一腳隨即向移動方向跨出一步的步法。向左側(cè)邁則為左側(cè)步,向右側(cè)邁則為右側(cè)步。
交叉步是指一種遠離移動方向,讓醒獅一只腳向運動方向跨出一大步,另一腳隨即向移動方向跨出一步,左右交替前行的步法。
跳步是指讓醒獅隨舞動方向任意跳躍的步法,跳步一般又可分為單腳跳,雙腳跳。
碎步是指醒獅表演者用醒獅腳掌進行快速地移動一個小步幅的步法。
小跑步是指醒獅表演時,醒獅以一種左右腳之間步幅較小的向前跑動的步法。
右仆步是指在醒獅表演時使得舞獅右腳伸直,腳尖內(nèi)扣,眼看右前方,左腳下蹲,屁股坐左腳跟,左腳尖向后45°,雙腳掌平貼地面的一種醒獅表演步法。
雙弓步是指讓醒獅膝蓋外張,呈象側(cè)馬裝的步法。
八字馬是指醒獅形成一種雙足開立一個肩膀?qū)?,腳尖膝蓋皆內(nèi)扣,抬頭挺胸,眼視正前方的舞獅步法。
四平大馬步法是指讓醒獅腳掌平行兩肩,腳尖平齊朝正前方,大腿水平,眼平視前方的步法。
專業(yè)舞龍舞獅公司講解什么是舞龍燈及種類
說到舞龍想必大部分人都知道,因為,舞龍是一種起源于中國的傳統(tǒng)舞蹈.舞龍和舞獅,在古時是一年中的大型節(jié)日里面節(jié)目之一.自古以來,有關龍的傳說浩如煙海,龍也成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象征.伴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舞龍燈重新煥發(fā)出勃勃生機,成為群眾百姓禮贊幸福生活的隆重熱烈的藝術活動.下面河南舞獅團來說說什么是舞龍燈及種類?
龍燈又稱龍舞,是一種古老的漢族民俗舞蹈.反映了古代漢族人民對龍的崇拜.身長20米左右,直徑60---70公分,內(nèi)用鐵絲做成圓形,安上燈泡或蠟燭,外用紗布包裹涂色而成.舞龍者由數(shù)十人組成.1人在前用繡球斗龍,其余全部舉龍,表演"二龍戲珠"、"雙龍出水"、"火龍騰飛"、"蟠龍鬧海"等動作.
龍燈是漢族和部分少數(shù)民族節(jié)日傳統(tǒng)燈彩.相傳龍是吉祥的傾向,因此漢族民間每逢春節(jié)、元宵節(jié)、燈會、廟會及豐收年,都舉行舞龍燈的活動.一般用竹、木、紙、布扎成,節(jié)數(shù)不等,均為單數(shù).其形象按顏色不同,可分為"火龍"、"青龍"."白龍"、"黃龍",每節(jié)內(nèi)能燃燒燭的稱"龍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