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子品種繁多,有毛竹、麻竹、箭竹等。多年生禾本科竹亞科植物,莖多為木質(zhì),也有草本,在熱帶、亞熱帶地區(qū),東亞、東南亞和印度洋及太平洋島嶼上分布集中,種類很多,有的低矮似草,有的高如大樹,生長迅速,是世界上長得快的植物,竹子非常堅韌,許多材料也是用竹子制成的。
地下莖
竹的地下莖(俗稱竹鞭)是橫著生長的,中間稍空,也有節(jié)并且多而密,在節(jié)上長著許多須根和芽。一些芽發(fā)育成為竹筍鉆出地面長成竹子,另一些芽并不長出地面,而是橫著生長,發(fā)育成新的地下莖。因此,竹子都是成片成林的生長。嫩的竹鞭和竹筍可以食用。用種子繁殖的竹子,很難長粗,需要幾十年的時間,才能長到原來竹子的粗度。所以一般都用竹鞭(即地下莖)繁殖,只要3-5年,就能長到規(guī)定的粗度。
竹葉:《本草綱目》:“淡竹葉氣味辛平,大寒,;主治:心煩、尿赤、小便不利等??嘀袢~氣味苦冷、;主治口瘡、目痛、、中風(fēng)等。藥用竹葉以夏秋兩季采摘嫩葉,曬干、煎水飲;用量2到4錢”,竹葉還常用于作藥粥。據(jù)清代曹庭棟名醫(yī)所編的《老老恒言》記載:“竹葉解渴除煩,中暑者宜用竹葉一握,山桅一枚,煎湯去渣下米煮粥,進(jìn)一、二杯即愈”。《多能鄙事.卷回》:“竹葉粥治老人膈上風(fēng)熱,目赤,視而不見物?!?/p>
竹根:入藥,有清熱除煩之功效?!侗静菥V目》:“淡竹根煮汁服,除煩熱、解丹石發(fā)熱渴。苦竹根主治心肺五臟熱毒氣。甘竹根,安胎,止產(chǎn)后煩熱”。
竹筍:是竹的幼芽,不僅組織細(xì)嫩,清脆爽口、滋味鮮美,而且營養(yǎng)豐富,它作為藥膳資源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本草綱目》、《本草經(jīng)》、《食療本草》、《食經(jīng)》、《齊民要術(shù)》、《唐本草》等古典名著均有記載。如《本草綱目》:筍味甘、、主消渴、利水、可久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