矮小的竹種,其桿高10~15厘米,的竹種,其桿高達40米以上。成熟的竹生出水平的枝,葉片為劍形,有葉柄,幼株的葉直接從莖上生出。雖然某些種的莖稈生長迅速(每日可生長0.3米),但大多數種類僅在生長12~120年后才開花結籽。竹一生只開花結籽一次。
東南亞位于熱帶和南亞熱帶,又受太平洋和印度洋季風匯集的影響,雨量充沛,熱量穩(wěn)定,是竹子生長理想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也是世界竹子分布的中心。當前全世界竹林面積約2,200萬hm2。世界的竹子地理分布可分為3大竹區(qū),即亞太竹區(qū)、美洲竹區(qū)和非洲竹區(qū),有些學者還單列,歐洲、北美引種區(qū)”。 [2] 竹子在下雨后生長的很快。
竹葉:《本草綱目》:“淡竹葉氣味辛平,大寒,;主治:心煩、尿赤、小便不利等??嘀袢~氣味苦冷、;主治口瘡、目痛、、中風等。藥用竹葉以夏秋兩季采摘嫩葉,曬干、煎水飲;用量2到4錢”,竹葉還常用于作藥粥。據清代曹庭棟名醫(yī)所編的《老老恒言》記載:“竹葉解渴除煩,中暑者宜用竹葉一握,山桅一枚,煎湯去渣下米煮粥,進一、二杯即愈”?!抖嗄鼙墒?卷回》:“竹葉粥治老人膈上風熱,目赤,視而不見物?!?/p>
竹瀝:是將竹竿劈開,經火炙,收集兩端滴出的竹汁。《本草綱目》記載:“竹瀝氣味甘、大寒、。主治:暴中風風痹,胸中大熱,止煩悶,消渴,勞復。”近代化學分析證明:竹瀝含有十多種氨基酸、葡萄糖、果糖、蔗糖以及愈傷木酚,甲酚、甲酸、乙酸、苯甲酸等多種化學成分。藥理試驗證明,竹瀝確實具有鎮(zhèn)咳祛痰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