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轎的主要用途是接新娘到丈夫家舉行婚禮。新郎如果去迎親,多為騎馬伴隨,有時也可乘坐藍、綠甚至紅色的小轎子跟隨。但因為婚禮尚未舉行,傳統(tǒng)上新郎新娘這時候不會同乘一轎。
傳統(tǒng)上,只有初嫁女子可坐花轎,寡婦再嫁多是在普通子上扎些彩布或紙,稱為彩轎。至于納妾,有些地方可以坐花轎,有些地方不能坐轎或者坐其他的轎。但總的來說,舊時女性一生多只坐一次花轎,因此是很有特殊意義的經(jīng)歷。
從《東京夢華錄》、《五雜俎》等宋明人士所寫的著作可以看出,大約自北宋中期起,開始有“花檐子”迎娶新婦的風(fēng)氣流行于汴京,到宋廷遷都江南后,花轎迎親才蔚為社會性的時髦,其后一直傳承下來。倘論人力簡省、通行速度和費用開支,花轎顯然不及車馬來得方便,即論舒適和排場亦未必可比。緣此,從車馬到花轎的轉(zhuǎn)變是怎樣發(fā)生的,便成了一個令人感興趣的問題。
程頤和其兄程顥并稱“二程”,都是理學(xué)宗師,認(rèn)為婚姻當(dāng)以終身夫婦才合“天理”,反對男子再娶女子再嫁。程頤晚年時,家里出了兩件事,先是甥女出嫁未幾,夫妻失和,騎馬返歸娘家;接著又是侄媳婦因丈夫暴卒,也騎著馬一去不歸,不久便改嫁他人。程頤受此刺激,一病不起,死前留下遺囑:今后程家送嫁女兒,一概不用車馬,男方須用“檐子”來迎娶,斷絕“反馬”之習(xí);反之,程家娶親,也照此辦理,以此確保既嫁女子“從一而終”。程頤死后十多年,金兵內(nèi)侵,中原騷亂,程家從洛陽遷居池陽,其后一直恪守祖訓(xùn),所生女子,出嫁時一律坐“檐子”,夫死不歸,“守節(jié)”終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