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付義務,還可分為原給付義務和次給付義務。
1)原給付義務,又稱次給付義務,是指合同上原有的義務。如名馬之出賣人交付該馬并移轉其所有權(主給付義務),交付該馬的血統(tǒng)證明書(從給付義務),均為原給付義務。
2)次給付義務,又稱第二次給付義務,是原給付義務在履行過程中,因特殊事由演變而生的義務。它主要包括: 因原給付義務不能履行、逾期履行或不完全履行而產生的賠償損失義務;合同解除時產生的回復原狀義務。
上述次給付義務系根基于合同關系,合同關系的內容雖因之而改變或擴張,但其同一性仍保持不變。
主給付義務自始確定,并決定合同類型。附隨義務則是隨著合同關系的發(fā)展而不斷形成的,它在任何合同關系中均可發(fā)生,不受特定合同類型的限制。
第二
主給付義務構成雙務合同的對待給付,一方在對方未為對待給付前,得拒絕自己的給付。附隨義務原則上不屬于對待給付,不能發(fā)生同時履行抗辯權。
第三
不履行主給付義務,債權人得解除合同。不履行附隨義務,債權人原則上不得解除合同,但可就其所受損害,依不完全履行的規(guī)定請求賠償損失。當然,有些合同上的義務系究竟屬于主給付義務還是附隨義務,尚有爭論。例如,在買賣合同中受領買賣物的義務,是屬于主給付義務還是附隨義務,便有爭論。
在合同訂立過程中許多漏洞的出現是由于經辦人員對業(yè)務不熟悉,對相關法律法規(guī)不了解所致,因此應注意提高業(yè)務人員及領導人員的業(yè)務能力及素質,熟悉本行業(yè)的業(yè)務情況切實反映和保護自己的利益。掌握本行業(yè)相關法律法規(guī),了解法律是否對該交易行為有禁止或限制性規(guī)定。對專業(yè)性較強或標的額較大的合同可以讓律師等法律專業(yè)人員提供幫助。
對合同進行惡意履行的情況非常復雜,但在訂立合同時如能進行積極的事前防范將極大的減少合同風險。如發(fā)現對方當事人的資信有所懷疑,應盡可能要求對方提供擔保。另外在合同履行中出現問題,應積極主張自己的權利,并保留相關證據。積極行使訴權通過人民法院保護自己的權利,以免因超過訴訟時效而蒙受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