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茅臺酒用的酒瓶,初是用本地生產的缸甕,從清朝咸豐年間起,改用底小、口小、肚大的陶質壇形酒瓶,有裝0.5公斤、1公斤和1.5公斤的型號。后曾一度改為微扁長方形酒瓶。民國四年(1915年)以后,改用圓柱形、體小嘴長的黃色陶質釉瓶。建國后,才改為白色陶瓷瓶和人們見到的乳白色避光玻璃瓶,古色古香,樸實大方。
茅臺酒生產所用高粱為糯性高粱,當地俗稱紅纓子高粱。此高粱與東北及其它地區(qū)高粱不同的是,顆粒堅實、飽滿、均勻,粒小皮厚,支鏈淀粉含量達88%以上,其截面呈玻璃質地狀,十分有利于茅臺酒工藝的多輪次翻烤,使茅臺酒每一輪的營養(yǎng)消耗有一合理范圍。茅臺酒用高粱皮厚,并富含2%-2.5%的單寧,通過茅臺工藝發(fā)酵使其在發(fā)酵過程中形成兒茶酸、香草醛、阿魏酸等茅臺酒香味的前體物質,后形成茅臺酒特殊的芳香化合物和多酚類物質等。這些有機物的形成與茅臺酒高粱及地域微生物群系密切相關,也是茅臺酒幽雅細膩、酒體豐滿醇厚、回味悠長的重要因素,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茅臺酒富含一定的多酚類物質,適量飲用,不傷肝。
茅臺酒在國內外享有巨大聲譽。有些人為了進行仿造,采用化學、物理、生物等是幾種的現代化科研手段,對茅臺酒乃至茅臺酒生產地的水文、地理、植物、氣象一一進行了的反復的研究,企圖破譯茅臺酒的釀酒秘方,但卻一無所獲。50年代,在一次會議的間隙,毛澤東主席把當時任貴州省委書記的周林請到了自己的身邊,親切地拉著他的手,用一口地道的湖南腔問道:“老周,你不是貴州仁懷人嗎?你給我說說,你們的茅臺酒究竟是用什么神水搞的?那么香,那么美,讓那么多人神魂顛倒地在研究它?”老家距茅臺鎮(zhèn)僅有10多公里的周書記回答說:“主席,哪有什么神水,就是用您長征四渡赤水的那個水搞的?!?/p>
毛主席聽后爽朗一笑說:“對我是不是也保密啊?”“對主席哪有什么密可保?!?/p>
聽到這里,毛主席高興地說:“果真如此那就太好了!既然有這么多的神水,茅臺酒,為何不搞它個一萬噸呢?”
度數的茅臺-33度
1987年,貴陽會議(全國釀酒工業(yè)增產節(jié)約工作會)召開,會議確定了即高度酒向低度酒轉變,奠定了茅臺大力發(fā)展低度酒的政策基礎。1992年,38%茅臺酒上市,刷新當時低度茅臺的記錄。1997年,33%茅臺酒在貴陽通過省級鑒定,首次包裝上市,是度數的茅臺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