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臉識別閘機是由兩個部分組成:人臉識別閘機頭以及閘機。人臉識別閘機與單獨使用的閘機不同的地方是,除了可以刷卡、二維碼開閘之外,還可以做人臉識別(刷臉)開閘,不但提升進出的體驗感,還更提升安保力度。
人臉識別具有可視化、符合人的思維習慣的特點,在一定程度上比密碼、鑰匙等更便捷和可靠。動態(tài)人臉識別閘機集現(xiàn)場人臉采集、身份驗證、黑名單預警、等功能為一體,從讀取身份證信息到現(xiàn)場采集人臉照片、進行比對、并獲取結果,全程自動化,無需增加外圍硬件配置。操作過程無需人工干預,采集到的信息和比對結果可實時上傳至大數(shù)據(jù)采集平臺。
閘機,是一種通道阻擋裝置(通道管理設備),主要應用于城市軌道交通管理、收費檢票閘機系統(tǒng),用于管理人流并規(guī)范行人出入。因此形成了付費區(qū)與非付費區(qū)。其基本核心的功能是實現(xiàn)一次只通過一人,可用于各種收費、門禁場合的入口通道處。
行人檢測模塊:用于識別行人的通行狀態(tài),判斷行人是否合法通行,并且可以判斷行人是否處于攔阻體運動范圍內(nèi),以保護行人的人身。檢測模塊的性能非常關鍵,影響到閘機的有效性和性,主要由硬件--傳感器和軟件--識別算法這兩個因素決定。傳感器一般采用紅外光電開關(比較常見)或紅外光幕,紅外光電開關又分為成對使用的對射式(比較常見)和單個使用的反射式;高端閘機會采用10對以上進口紅外光電開關,特殊場合會采用高性能紅外光幕或其他特殊的傳感器。另外識別算法也很重要,不同行人的身高、步距、速度各不相同,攜帶行李的尺寸和位置也多種多樣,還要考慮到多人連續(xù)通過前后間距(防尾隨),有些場合還要考慮騎自行車通行的情況,高端閘機廠商一般會根據(jù)大量的實驗數(shù)據(jù)建立相應的數(shù)學模型,自行開發(fā)識別算法,可以有效識別行人、行李和自行車等常見的通行目標,并且防尾隨距離可以達到20mm以內(nèi),該指標同時取決于傳感器識別精度和算法,普通閘機防尾隨距離只能達到100mm。
人臉識別方式是利用可見光獲取人臉圖像信息的,行人在移動過程中,攝像頭可以主動抓取行人的面部信息,快速辨別行人的通行權限。
優(yōu)點:本人到場即可驗證,沒有強制性、不需要主動配合、不用接觸、人臉也難偽裝。
不同場所閘機使用的識別方式不一樣,有的單獨使用某種識別方式,有的組合多種使用。如地鐵閘機常用的是刷卡識別,海關通道閘機用的是人臉、證件、指紋三合一識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