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絨服(down coat)內(nèi)充羽絨填料的上衣,外形龐大圓潤。羽絨服一般鴨絨量占一半以上,同時可以混雜一些細(xì)小的羽毛,將鴨絨清洗干凈,經(jīng)高溫,之后填充在衣服中就是羽絨服了。 羽絨服保暖性。多為寒冷地區(qū)的人們穿著,也為極地考察人員所常用。
蓬松度
蓬松度是國際上度量羽絨保暖程度的重要指標(biāo),指的是在一定條件下每一盎司(30克)羽絨所占體積立方英寸的數(shù)值。比如說,一盎司的羽絨所占的空間為600立方英寸則稱該羽絨的蓬松度為600。一般而言,肥美、成熟的禽類,其羽絨的蓬松度高,相反,小的禽類蓬松度較低。
但蓬松度到底有什么用呢?有種說法是,充絨量代表了絨的“量”, 而含絨量決定了絨的“質(zhì)”,蓬松度也是其中重要衡量指標(biāo)。在充絨量相當(dāng)?shù)那闆r下,蓬數(shù)越高,保暖功能越好。由于蓬松度越高,羽絨所包含的隔熱空氣就越多,隔熱性能因此也就越好。
一般價格的羽絨服,蓬松度大約在450—500之間,價格稍高的羽絨服,蓬松度可以達(dá)到600—900。
從國際上較好的羽絨服(很多都是針對戶外運動來設(shè)計的)型號來看,篷數(shù)高的羽絨服充絨量一般都不高,這樣的規(guī)格一般作為內(nèi)膽中間層,在戶外運動的話方便壓縮攜帶。而戶外運動中作為外穿保暖的,通常充絨量高、篷數(shù)較低,在650-750之間。
大衣(overcoat)是穿在一般衣服外面具有防御風(fēng)寒功能的外衣,衣?長度至腰部及以下。大衣一般為長袖,前方可打開并可以鈕扣、拉鏈、魔鬼氈或腰帶束起。具保暖或美觀功效。
在古代,大衣指代古代女性的禮服,名詞起于唐代,沿用至明代。西式大衣約在19世紀(jì)中期與西裝同時傳入中國。
沖鋒衣(Jackets,又名Outdoor Jackets),音譯為夾克,戶外運動必備裝備之一。
沖鋒衣之所以能成為所有戶外愛好者的外衣,是由其全天候的功能決定的。沖鋒衣并不神秘,就是夾克衫,但由于這種功能性服飾從國外傳到中國時,國人為了和普通衣服區(qū)別開來,就從其“意譯”上入手,叫做“沖鋒衣”。
沖鋒衣早用于在登高海拔雪山時離頂峰還有2~3小時路程的后沖鋒,這時會脫去羽絨服,卸下大背包,只穿一件較輕便的衣服輕裝前進,這就是“沖鋒衣”中文名字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