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撲克牌的起源,目前學術(shù)界仍有諸多爭議,比如,有學者認為撲克牌初是威尼斯商人用于計算日期和消遣娛樂的工具,也有學者推測撲克牌是專為患有精神疾病的法國皇帝查爾斯六世設(shè)計的,而我國宋代流行一種叫做“葉子戲”的紙牌也與撲克牌頗為相似……而隨著時間的推進,撲克牌是由塔羅牌演變而成日益趨于主流觀點。此外,撲克牌還是歷法的縮影。牌中52張正牌象征著一年52個星期,兩張副牌則是太陽與月亮的化身。桃、杏、梅、方四種花色分別代表春、夏、秋、冬四個季節(jié)。每種花色是13張牌,則代表著每個季度的13個星期,13張牌的點數(shù)相加為91,正好是一個季度的天數(shù)。撲克牌亦深入人文歷史。牌中的J、Q、K分別為英語Jack(騎士)、Queen(皇后)、King(國王)的縮寫,12張牌中的人物分別代表了西方歷史文化中的名人。
撲克,代指兩種含義:一是指紙牌;二是泛指以用紙牌這種游戲道具來玩的游戲,稱為撲克游戲,如德州撲克。一副撲克牌共有54張牌,其中52張是正牌,另2張是副牌(大王和小王)。
52張正牌又均分為13張一組,并以黑桃、紅桃、梅花、方塊四種花色表示各組,每組花色的牌包括從1-10(1通常表示為A)以及J、Q、K標示的13張牌,玩法千變?nèi)f化,多種玩法,如比較典型的玩法斗地主。
在牌桌上,有一些約定成俗的規(guī)矩。這些規(guī)定往往是源自于防止作弊而來。
語言限制:賭場中玩撲克為了防止玩家串通,通常在牌桌上只準許用英文溝通。但是隨著網(wǎng)絡(luò)的發(fā)展,其他的語言已經(jīng)慢慢進入聊天環(huán)境。
當你拿到一手牌,你不能詢問任何人的意見,也不能給別人看,也就是一手牌只能有一個玩家。
當后開牌比牌的大小時,假如對方亮牌后,你發(fā)現(xiàn)你的牌比較好,要迅速的亮出你的牌。故意的拖延或者假動作會被視為不禮貌及挑釁的動作。
麻將是一種中國古代發(fā)明的博弈游戲,牌類娛樂用具,用竹子、骨頭或塑料制成的小長方塊,上面刻有花紋或字樣,每副136張(有的地區(qū)74張)南方麻將多八個花牌,分別是春夏秋冬,梅竹蘭菊,共計144張。不同地區(qū)的游戲規(guī)則稍有不同。麻將的牌式主要有“餅(文錢)”、“條(索子)”、“萬(萬貫)”等。在古代,麻將大都是以骨面竹背做成,可以說麻將牌實際上是一種紙牌與骨牌的結(jié)合體。與其他骨牌形式相比,麻將的玩法為復雜有趣,它的基本打法簡單,容易上手,但其中變化又極多,搭配組合因人而異,因此成為中國歷史上一種能吸引人的博戲形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