撲克,代指兩種含義:一是指紙牌;二是泛指以用紙牌這種游戲道具來玩的游戲,稱為撲克游戲,如德州撲克。一副撲克牌共有54張牌,其中52張是正牌,另2張是副牌(大王和小王)。
52張正牌又均分為13張一組,并以黑桃、紅桃、梅花、方塊四種花色表示各組,每組花色的牌包括從1-10(1通常表示為A)以及J、Q、K標示的13張牌,玩法千變?nèi)f化,多種玩法,如比較典型的玩法斗地主。
撲克是流行全世界的一種可娛樂可賭博的紙質(zhì)玩具。因其玩法不同,故俗稱為紙牌、萬六、媽九等,稱謂不一。其標準名稱撲克是poker的音譯。
關于撲克牌的起源還不能完全確定,不過一般認為是由法國塔羅牌演變而成。
早期的撲克牌很可能是在14世紀末葉由埃及傳入歐洲的。
15世紀時通常把K當成是的牌,A則是小的牌。將A(ACE)當成、2當成小的方式可能是從十八世紀晚期法國大革命后才開始的。現(xiàn)今國內(nèi)一般則是以鬼牌、2次之、A為第三大、后接K的打法。
“鬼牌”(JOKER)是美國的發(fā)明,然后隨著撲克一起傳回歐洲。
在明代馬吊牌盛行的同時,由馬吊牌又派生出一種叫“紙牌”的戲娛用具。紙牌開始共有60張。斗紙牌時,四人各先取十張,以后再依次取牌、打牌。一家打出牌,兩家乃至三家同時告知,以得牌在先者為勝。這些牌目及玩法就很像今天的麻將牌了。這種牌戲在玩的過程中始終默不作聲,所以又叫默和牌。
2017年4月,國際智力運動聯(lián)盟宣布,麻將正式成為世界智力運動項目。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人們的生活方式也在發(fā)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在休閑娛樂領域,麻將作為一種深受人們喜愛的傳統(tǒng)游戲,也在科技的推動下煥發(fā)出新的活力。飛針麻將機,就是這一變革的杰出代表,它將傳統(tǒng)麻將與現(xiàn)代科技完美結(jié)合,為人們帶來了全新的游戲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