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第六醫(yī)院精神科郭延慶專家在線咨詢掛號
醫(yī)生簡介
郭延慶,男,主任醫(yī)師,副教授,副院(所)長,分管科研工作、教學工作和審計工作。曾任北大六院兒童病房副主任,教育處處長。曾參與汶川地震和玉樹地震災后的心理救援,工作得到受援單位和群眾的歡迎,并獲得北京大學抗震救災共產黨員榮譽。2003-2004年在University of Nevada, Reno學習應用行為分析。2010-2011在哈佛大學學習醫(yī)學人類學以及兒童精神病學。
堅持讓孩子自我學習,
促進其自我學習的原則
“不期而得”的行為,既然是不期望的,多半在管理者眼里是“不好”的,甚至是“壞”的行為。而“不好”或“壞”往往不針對行為本身,而是行為所帶來的后果。
普通的管理者卻經常犯這樣的錯誤:通常竭盡全力阻止“不好”或者“壞”的行為發(fā)生而不能(屢禁不止),同時又竭盡所能保護孩子,在他們做出“不好”或“壞”的行為以后卻得不到應該得到的“不好”的、甚至“壞”的結果。
因此,孩子在長期的教化過程中,就形成了做“惡”卻不得“惡報”的后果。以至于積小惡之行而成大惡之實,其惡行之大,家長再想替孩子承擔后果也不可能了,反而害了孩子。
所謂“吃一塹,長一智”就是這個道理。塹者,各種行為之失也!其所失,正是其行之所得,其所得就變成其一智。如我們喝令阻止其行在先(多半又不成功),而保護其不“因行而失”在后,想讓孩子變得聰明,豈不是一廂情愿呢!
聰明的家長要善于觀察、善于等待、善于利用孩子在自身發(fā)展中因自己的行為而遭遇的困境,而不是給他織起一張無所不包的保護網,避免他遭受一切微小的挫折。
一旦因這個網不夠細密,讓孩子遭受挫折,又百般撫慰哄勸,這樣的家長,想讓孩子變得有能力,恐怕是白日做夢吧!
北京大學的精神病學專業(yè)創(chuàng)建于1942年,為北京大學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設立的神經精神科。1951年北京大學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建立精神病院,1954年成立精神病學教研室。
擅長兒童心理和行為管理,其主要包括兒童精神障礙、心理、行為分析、兒童孤獨癥等,臨床服務秉承人本理念,以解決問題為導向。在兒童孤獨癥教育干預和家長指導方面享有聲望。著有《應用行為分析與兒童行為管理》,參與翻譯和編寫《牛津臨床精神病學手冊》與《精神科住院醫(yī)師培訓手冊》,主編《精神障礙護理學》。目前還擔任國際行為分析協會中國分會主席,北京市孤獨癥康復協會培訓部主任以及衛(wèi)生部人才中心全國衛(wèi)生人才評價領域專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