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骨灰盒之前一定要洗手
當(dāng)親人火化結(jié)束后,我們一定要洗干凈自己的手再去接觸骨灰盒。
如果沒有條件洗手的話,就需要注意在抱骨灰盒之前不能用手觸摸小動物,尤其是家里養(yǎng)的貓和狗。
在古人看來,人死后的一段時間,靈魂是會在周圍飄蕩的,這時候如果手觸碰過貓和狗,再去抱骨灰盒,是會驚擾逝者的靈魂。
另外,手不干凈的情況下去抱骨灰盒,也是對逝者的不敬。
活人的影子和印記不能出現(xiàn)在墓室內(nèi)部
在過去,人們將逝者下葬入土的時候,會格外的小心,以免在墓室內(nèi)部疏松的土壤上留下自己的手印和腳印。
不僅如此,古人還特別忌諱自己的影子落在墓室里。
因為,他們認為這些印記會沖撞了墓室的風(fēng)水,會對逝者的靈魂造成干擾,會給后人帶來厄運。
如果在埋葬的過程中,不小心留下了印記,或者是朝向不對,讓影子落入了墓室,也有辦法化解。
人們會用提前準備好的紙錢,將印記抹平,然后撒一些紙錢蓋住影子落下的地方。
不過如今人們都不需要提前挖坑,公墓中修建的墓室都是水泥的,也不會留下手印和腳印,大家只需要注意影子的方向即可。
燒香敬酒
將骨灰盒放入墓室后,就要封閉墓室了,在墓穴封閉之后,親人們將提前準備好的供品、香燭擺放在墓室的前方。
然后,親屬們需要輪流的燒香敬酒。
燒香的時候要注意,一般手上拿3支香,點燃后雙手將香高高舉起略微超過額頭的高度,向逝者鞠躬,表示敬意。
敬酒的話,就是將杯中的酒水慢慢的灑在墓室前方的空地上。
以前還沒有禁止燃放鞭炮和燒紙,有的地方還會點燃鞭炮,那震耳欲聾的炮聲會將墓室周圍的孤魂野鬼趕走,這樣逝者的靈魂就不會被他們打擾,也能安息了。
后就是燒紙,人們覺得人不是死了,而是靈魂去了另外一個地方。
在那個地方,人們也需要花錢,只不過他們的錢是需要親屬通過燒的方式寄過去的。
燒的紙錢越多,逝者得到的錢財也就越多,也就越能保佑后代。
然而,在現(xiàn)代社會,出于保護環(huán)境的目的,很多地方都不讓放炮燒紙。
人們可以使用電子鞭炮和鮮花來替代,以更環(huán)保和更文明的方式來寄托對逝者的敬意與哀悼。
安葬: 把同伴遺體或遺體轉(zhuǎn)化形式(骨灰) 安置在一定空間里面, 如墓地、大海、江河、樹下等。安葬, 包括火化。安葬的關(guān)鍵是“安”, 這個“安” 既是對死者的“安”, 也是對生者的“安”。不管采取哪種葬式, 都要避免草率行事。“安” 既是指安置的行為, 也是指安心的心態(tài)。安葬必須具有長期性。目前從事安葬的企業(yè)主要是公墓公司, 由于受制于國家關(guān)于土地使用權(quán)限的法律限制, 當(dāng)代公墓還缺乏歐美公墓“永存” 的觀念。公墓是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公共空間。對于公墓建設(shè)要有明確的法律界定, 我們認為公墓不是一種過渡形式, 也許幾百年以后中國城市仍然會有公墓。公墓是殯葬行業(yè)的基本載體, 它的基本功能是安葬。在殯、葬、祭三個基本環(huán)節(jié)中, 葬是重要的環(huán)節(jié), 公墓不僅是活著的人們滿足逝者“入土為安” 愿望的基本歸屬地, 也是人類生命盡頭的終歸宿。公墓的文化意義十分巨大, 它不僅是活著的人對于去世者寄托哀思、表達愿望、保護環(huán)境、教化風(fēng)氣的客觀載體, 更是生者對逝者展示親情、弘揚孝道、寄托哀思的地方, 同時也是逝者展示其人生軌跡、啟迪后人或警示后人的一個窗口, 還是生者與逝者“對話” 的一個平臺。每一位逝者都是一部書, 而且這部書是逝者用生命書寫的。因而, 墓園對生者的教育、感召、警示和啟迪作用尤為突出。目前出現(xiàn)的種種諸如“公墓變公園”、建設(shè)“人文紀念公園” “景觀式的墓園” 等現(xiàn)象,都是公墓建設(shè)的創(chuàng)新行為, 它們不是否定公墓的存在, 而是充分挖掘公墓存在的意義與價值, 是將公墓這個公共空間建設(shè)得更富有人文精神的一種行業(yè)創(chuàng)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