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時,喪葬禮俗植根于古代靈魂不滅的觀念,認為人死后要到陰間世界去生活,因而希望已亡故的親人在另一個世界得到幸福與安寧,并且保佑家人興旺發(fā)達,為此盡可能對治喪和送葬大操大辦,厚葬重殮,事死如事生,講求排場,民間俗稱“辦白事”。人們對喪葬禮所需竭盡全力,甚至傾家蕩產(chǎn)。同時,喪葬禮俗儀規(guī)繁縟,貧富差異十分明顯,成為富商大賈和官宦人家賭豪競奢的一種形式。其傳承軌跡,實際上是隨著社會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和人們經(jīng)濟能力和思想觀念的不斷變化而發(fā)展變化的,在傳承過程中,由繁縟到簡單、再由簡單復歸繁縟的發(fā)展過程,并根據(jù)自身需要,推衍了舊有的禮俗儀規(guī)。
喪禮
人死,稱“逝世”、“謝世”,俗稱“倒頭”、“過去了”等等。人將死或死后,家人要辦的件事就是到東門外的天后宮去請茶師傅。茶師傅是專門幫助人們料理紅白喜事的人,也稱“茶房”。舊時的天后宮內(nèi)有一殿,專做茶房的辦公室。內(nèi)有幾個負責人,各自帶有幾個徒弟。這些人專司并包攬了市內(nèi)城市居民的紅白事,按城區(qū)劃分若干片,分別負責各片的紅白事。只要接到死者家屬來送信兒,就會根據(jù)地域分工馬上工作,即通知杠房、棚鋪、賃貨鋪、扎彩作乃至酒席處等相關(guān)行業(yè)為死者準備治喪用具,并進入死者家?guī)椭侠韱适拢敝料略釣橹埂?/p>
也稱“入殮”,是將死者抬入棺木的儀式。一般在人死后第三天舉行(若第三日不吉,便不計死亡當日,而視第四日為第三日)。屆時,死者的親朋好友、侄男望女都前來與死者見上后一面。入殮前的準備工作相當繁瑣。首先請陰陽先生看風水和棺材擺放的位置、方向,推算出幾時入殮為吉。然后,由茶房根據(jù)家屬意見向親朋好友下成殮帖子,告明入殮時辰。親朋好友參加入殮儀式一般不送禮,而講究送“紙盤”(一種包裝考究的香和燒紙捆扎組成的祭品)。棺材和死者面容在入殮前都要再度裝飾和修整,常由茶房負責。先將七彩綢鋪在棺材底部,放好頭枕、腳枕,綢上按一定位置放7枚銅錢,謂之“七星板”(即頭、兩肩、兩臀、兩腳各一)。其長女要一手拿著盛絲棉和清水或酒精的小碟,一手拿著竹簽,由陰陽生為死者用清水或酒精擦拭眼睛、鼻子、嘴和耳朵,謂之“開光”。其口中還要念叨著“開眼光,亮堂堂;開鼻光,聞味香;開嘴光,吃東西香;開耳光,聽八方;開心光,心豁亮;開腳光,走四方……”等所謂咒語。之后,再用一面小鏡子為死者照一照,之后,將鏡子摔碎,表示死者在陰間可以眼光明亮、吃八方、聽八方、聞八方。?
圓墳后,喪禮基本結(jié)束。但在葬后三七、五七、七七、六十日時均設(shè)祭。五七時,必須由孝子親手焚燒紙糊的彩人。據(jù)說以此可減輕死者生前罪過。六十日焚燒紙糊的船轎,傳說可使死者的靈魂渡過混河。除此,在死者的誕日、祭日(一周年不得去上墳)和清明節(jié)等,晚輩再到墳前祭奠。其它祭祖活動幾乎都在家中之靈牌兒前進行。